分享好友 检验视界首页 频道列表

发热久治不愈,肺炎飘忽不定

2021-04-19 00:0044450

作者:李冰、金文婷、马玉燕

审阅:胡必杰、潘珏


一、病史简介

男性,67岁,安徽人,2020-12-09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发热伴盗汗、消瘦4月,加重伴咳嗽咳痰1月。

现病史

既往史及个人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否认吸烟及饮酒等嗜好。2010年因前列腺增生行微创下前列腺切除术,同年行双眼白内障切除术,2020年7月行左腿曲张静脉剥脱术。

 

二、入院检查(2020-12-09)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8_副本.jpg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老年男性,慢性起病,病程4月,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盗汗、消瘦,以及咳嗽咳痰。实验室检查示CRP、ESR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示肺部多发磨玻璃影,予抗感染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不佳且体温不退。诊断与鉴别诊断考虑如下:

1、发热和肺部病灶从一元论解释:

  1. 感染性疾病:患者反复发热4月,期间出现盗汗、消瘦、咳嗽咳痰,需考虑感染性疾病。外院针对肺部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但体温仍反复升高,需进一步明确除肺病病灶外有无其他部位感染灶,可行腹盆增强CT、心超等检查明确,必要时行PET/CT寻找感染靶点。

  2. 肿瘤性疾病:患者老年男性,发热起病,半年内体重下降25斤,伴明显盗汗,血常规示贫血,肿瘤性疾病需考虑。虽入院后查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仍不能放松警惕,可进一步行PET-CT、骨髓穿刺活检等检查。同时应对肺部病灶进行活检,以明确是否为肿瘤性病变累及肺部。

  3.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肺内病灶期初以磨玻璃病灶为主,入院后查双下肺间质性改变,且发热时间较长,虽无皮疹、关节痛、光敏、脱发等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均阴性,仍需考虑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可能,如血管炎、皮肌炎等。

2、发热和肺部病灶从二元论解释:

患者发热、盗汗、消瘦起病,期初并未重视,后期才出现呼吸道症状,伴外周血炎症标志物升高,肺内多发磨玻璃病灶,不能除外在肿瘤、风湿等疾病基础上,合并肺部感染可能感染病原体需进一步行支气管镜,将下呼吸道标本送培养及mNGS检查以明确。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9_副本.jpg


 

10_副本.jpg


 

11_副本.jpg


 

12_副本.jpg


 

13_副本.jpg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1. 多发性骨髓瘤( IgG κ轻链型)

  2. 双肺炎症(感染可能大,恢复期)

诊断依据:

患者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盗汗、乏力纳差,近1月出现咳嗽白痰。入院后查免疫球蛋白异常升高,IgG 41.5g/L,免疫固定电泳检示:IgG-κM带,血清KAPPA 轻链: 15.28g/L、LAMBDA 轻链: 0.55g/L。PET/CT示全身多处骨骼小低密度灶。骨髓涂片见浆细胞升高占26.5%;流式细胞示免疫分型CD38pos/CD138pos Gate5.077% κ轻链限制性表达;骨髓活检见浆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40%,增生浆细胞κ呈限制性表达,提示浆细胞肿瘤性增生,故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明确。
患者有呼吸道症状1月左右,在发热症状后出现,肺部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抗感染后似右肺病灶有吸收,新增左肺病灶,故考虑多发性骨髓瘤基础上合并肺部感染。但本次入院痰、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培养均阴性,灌洗液及外周血mNGS亦为阴性,肺组织病理考虑机化性肺炎样改变,无多发性骨髓瘤累及肺证据。结合胸部CT形态及病理改变,考虑目前肺部炎症为感染可能大,处于恢复期。

 

六、经验与体会

  1. 对于疑难杂症,有时需用“二元论” 进行诊断分析。此例患者发热起病,期间出现咳嗽咳痰,收入我院之后各项检查均指向多发性骨髓瘤。若考虑肺部病灶及发热均由肿瘤所致,则肺活检未见肿瘤累及,故不支持;若考虑肺部病灶及发热均由感染所致,则骨穿、活检等检查证实多发性骨髓瘤存在,亦不支持。因此该患者应从二元论的角度考虑诊断。入院后,患者胸部CT示肺部病灶较前吸收,且痰、灌洗液及肺组织的培养均阴性,灌洗液及外周血mNGS亦为阴性。考虑患者肺部炎症虽感染可能性大,但处于恢复期,故未予抗感染治疗。

  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以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大量增生为特征的恶性疾病。克隆性细胞浆细胞直接进入组织和器官及其分泌的M蛋白直接导致临床上的各种症状,其中以贫血、骨骼疼痛、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MM发病率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多发于中老年人,诊断的中位年龄为65岁,45岁以下少见发病,男女发病比例为3:2,目前的五年生存率约为56%。本例患者为男性,67岁,发热、贫血、体重减轻为主要表现,因有肺部病灶,外院就诊过程以治疗肺部感染为主,未考虑其他部位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入院后主要通过免疫固定电泳、血清游离轻链等实验室检查、PET/CT及骨髓穿刺及活检结果迅速明确诊断。

  3. 一项纳入9253人的队列研究发现感染是引起M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MM患者的细菌感染风险是健康对照者的7倍,病毒感染风险是健康对照者的10倍。促成感染风险增加的因素包括淋巴细胞功能受损、正常浆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以肺部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常见。随访一年后,感染因素导致MM患者死亡占22%。化疗之后本例患者出现合并感染的风险较大,需在抗MM治疗的过程中密切随访胸部CT,应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再次送病原微生物检查。

 

参考文献

[1] Schaapveld M, Visser O, Siesling S,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among younger but not among olde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in the Netherland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since 1989[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010, 46: 160–169.

[2] Blimark C, Holmberg E, Mellqvist UH, et al. Multiple myeloma and infectio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9253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J]. Haematologica, 2015, 100(1): 107-113.


来源:SIFIC感染官微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