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检验视界首页 频道列表

鞭虫感染与检验鉴定一例分析

2022-07-12 15:4867800


患者女,41岁,因右下腹隐痛来医院就诊。贫血貌,血常规测定HGB 73g/L,为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低,为查明贫血原因,除外肿瘤,患者于2020年9月30日下午做了结肠纤维镜检查。

在进镜过程中并未见到肿瘤病变,肠壁光滑,经仔细观察发现在近阑尾的盲肠壁上,有一白色线状物体(图1),初判定可疑为是粘液,经反复冲洗吸引并不能去除,逐将内镜逐渐深入,接近白色物体后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条正在活动的虫子,而且虫体还在不断的变换各种体位内镜图2-图4,因而证实是一条活的寄生虫。于是将内镜拍摄图像记录下来,并将虫体取出送检。


根据经验认定应该是某种寄生虫?血液都被你给“吃”掉了?这就是贫血的原因?因此需要鉴定虫种。内镜医生用活检钳钳夹,钳除时发现此虫与肠壁有一细长条粘液状物牵拉,稍用力拔除后,肠壁局部可见小糜烂(图5),疑似有出血现象。标本取出后被放置病理瓶中,肉眼查看发现虫体呈白色半透明状,送至检验科鉴定。


实验室鉴定

1.肉眼观察:将白色虫体从样本瓶取出,为白色卷曲的虫体,一小半粗大,一大半细长(图6)。将虫体展开地,呈现出马鞭样的身躯(图7)。测量长度大约30mm左右;手柄部较粗,长度约占2/5;鞭梢细长,占3/5;其外形形态符合鞭虫特征。


2.显微镜观察:将虫体置于显微镜下仔细查分段看,分别用低倍镜和高倍镜查看各部位细节。在低倍镜下仍然未能看清虫体全部,但尾部和前端交接部位可看到是缓慢逐渐的过渡的(图8)。


(1)前部:虫体前部细长,约占虫体长度的3/5。最前端为有为头部,最前端为口腔,口腔极小,有2个半月形唇瓣,唇瓣之间有一尖刀状口矛(箭头指向),活动时可自口孔伸出(图9)。


(2)烟管:既食管部分,微细,前段肌质性,后段腺性,由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包绕(图10)


(3)后端:后端较粗大,呈管状或棒状,占虫体的2/5。内含肠管及生殖器官。本图片(图11)显示了肠管的局部和生殖器部分结构。体表覆以透明而有横纹的角皮(白箭头)。


(4)体内发现虫卵:在靠近阴门的地方,可能是在卵巢至阴门的某个位置,发现一深色可疑物质(图12),转换高倍镜下仔细查看,原来是体内尚未排出的一个虫卵(图13)。


因此无论是从外形查看,以及从显微镜下各部位的细节查看,都符合毛首鞭形线虫(鞭虫)虫卵的形态特征,虫体内发现虫卵证明取出的虫体属于雌性鞭虫。

(5)尾部:尾部钝圆,可清晰地看到肛门(图14)




追溯患者就诊检查历史:因病人做结肠镜前需要清洁肠道,所以当天未能收集到患者粪便标本,第二天病人服用驱虫药,第三天采集到粪便标本,做饱和盐水漂浮法,终未能找到鞭虫卵。但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成虫即可明确诊断。

经与患者沟通,她回忆说,在两个月之前去爬山,喝过山里的泉水。除了这一次饮用不洁的水外,平时生活很注意卫生,基本不吃生冷不洁之物,自诉未吃过没有洗干净的所谓纯天然的瓜果蔬菜。根据鞭虫的生活史,自感染期的虫卵被人吞食,到生长为成虫,再到产卵约需60天。而张女士饮用山泉水的时间也恰恰在约60天前,所以污染源可能来自饮用不洁的山间泉水可能性极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卫生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善。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这已成为常识。土源性线虫尤其是鞭虫,在北方感染率极低。有文献表明,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显示,河北省鞭虫感染率为0[1]。但笔者此次发现本例鞭虫感染,患者为秦皇岛本地人,且为城市居民,观察患者亦为清洁文雅之人,只是出行游玩时喝了山泉水,就被感染。因此提醒大家,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多次冲洗干净,山泉水切也有慎重饮用,以防土源性线虫感染。

在我国北方虽然寄生虫的感染率较低,检出率很低,虽然少见但不是没有。而且许多检验人员对寄生虫感染的检验诊断能力也在下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检验工作中对怀疑寄生虫感染的病例不要放松观察,最好多涂几张片子细查,或采用加藤氏涂片法和集卵法进行检查。这例鞭虫感染的病例提醒我们寄生虫检验不能忽视,粪便常规检查,还要加强虫卵的识别辨认能力,以防漏检。一个月后,回访患者,经过补铁等治疗,贫血现象已纠正,未再检出虫卵。




1.概述:鞭虫又称“毛首鞭形线虫”,是常见的人体寄生线虫之一,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盲肠,引起“鞭虫病”。鞭虫外形像“马鞭”而得名。雄虫稍小,30-45mm,尾端向腹面呈环状卷曲,雌虫较大,约35-50mm,尾端钝圆(本例为雌虫)。虫卵呈纺锤形或橄榄形,长宽约为(50~54)μm × (22~23) μm 。虫卵两端各有一透明塞状突起,成为透明栓。

2.生活史:鞭虫为土源性线虫,生活史比较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多寄生在人或者哺乳类的大肠内,严重感染时也寄生于阑尾、回肠下段、结肠及直肠等处。成虫在寄生部位交配产卵后,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温湿的土壤中经过三周左右的时间发育成感染期虫卵。

3.感染途径:感染期虫卵可附着于植物上或水源等处,随被污染的食物、蔬菜或水源经口食入而感染。卵在小肠内孵化,可分泌卵壳酶等物质使得两端的栓子裂解,幼虫自卵盖处逸出,侵入局部肠黏膜,摄取营养并发育。约经10天左右,幼虫返回肠腔移行到盲肠处发育为成虫。鞭虫以溶解的组织和血液为营养而生存,因此患者可有贫血及溃疡等症状。鞭虫自感染到发育成熟到产卵约需1~3个月。1条雌虫日产卵5000~20000粒,产出的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或进入潮湿的土壤或水域,则有机会开始下一个轮回。成虫寿命3—5年。

4.危害与诊断:鞭虫成虫以细长的前端侵入肠黏膜、粘膜下层甚至可达肌层,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由于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及其分泌物的刺激,可致肠壁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轻度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患者出现食欲减退、阵发性腹痛、慢性腹泻或便秘、大便隐血或带有少量鲜血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可出现头晕、嗜酸粒细胞增多、消瘦、四肢水肿,甚至贫血和发育迟缓等全身反应。儿童重度感染常伴有营养不良,可引起直肠套叠、脱垂。(本例患者因做结肠镜检查需要清肠,因此服用驱虫药前未能排泄大便,未做粪便显微镜检查和隐血实验)

5.诊断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改良加藤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集卵检查阳性率更高,查出虫卵即可诊断。纤维结肠镜检查时发现成虫亦可确诊(本例)。

6.防治:注意饮食卫生,不要食用未洗干净瓜果蔬菜,所谓纯天然蔬菜和水果可能污染有虫卵,在导致土源性寄生虫病方面依然会有问题发生,必须反复冲洗干净后才可食用。一定要饮用清洁用水。治疗期间的常用驱虫药有:甲苯咪唑,阿苯哒唑效果较好,噻嘧啶与甲苯咪唑合用效果更好。

致谢:感谢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缪峰主任医师、教授指导

· 参考文献
1.朱慧慧,周长海,诸廷俊,黄继磊;钱门宝;陈颖丹;李石柱;周晓农,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0年5期。网络首发:2020-10-19.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北京
3.刘佩梅,李泽民.医学寄生虫学(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北京


注:本文来源于《临床实验室》杂志2021年第4期“临床检验”专题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