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朋友问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以下简称第九版指南)都说了核酸检测 Ct 值≥35时不再当作病人,我们筛查样本的检测Ct值36的是否算阳性?
这实际上是把第九版指南中对传染源的控制管理与核酸检测阴阳性判断标准混淆了。
无论是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还是美国FDA或欧盟监管当局,都是要求按照该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临界判读标准,对检测样本进行检测判读。被批准的不同试剂盒,其检测体系不同,各自的临界判断标准(Ct值)也不一样,分析性
差异(各家公司产品最低检测限从100到1000copies/ml不等)。国内NMPA批准的这些试剂盒,规定的临界Ct值基本都在38-40这个范围。
图1. 新冠病毒核酸、抗体、抗原检测窗口与检测限(Lancet 10326:757-768,2022)
① 病毒在人体内繁殖含量变化
因此,经过管控或治疗后的传染源,当其病毒载量大约在某个浓度范围以下基本不认为具有传染性(也就是说即使有病毒,要能传染人,它也要有个基本量,太少了也不能形成有效传播,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吃了某个变质的菜,也要到一定量才能引起人产生食物中毒反应!)。
而这个临界量也是临床经过长期观察得来的,这些人群在当前主要使用的PCR检测试剂盒中的Ct值大约都在35及以上(估算大约都在1000个病毒分子/毫升以下),因此用Ct值35以上简单快速替代判读,就确定了以这个Ct值35作为感染源是否有传播性的管理工具。
如上第2点描述的大规模筛查阳性的人群,就会被确认为传染源,被集中隔离管控或入院治疗后,达到相关管控天数(第九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第6、7两天)后核酸检测Ct 值均≥35或阴性,可解除集中隔离观察或出院,且不在进行管理或判定密切接触者。其前提条件是筛查阳性的病例,经过管控观察6到7天或治疗后,再进行核酸检测时,即使核酸检测阳性,但只要Ct值≥35,也认为不再具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