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作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罹患肿瘤的概率逐步增高。据报道,20岁时的发病率为1~2/百万人,而80岁时其发病率可达20/千人。
作为肿瘤诊断、治疗过程中最为常用的实验室指标,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在肿瘤诊疗中日益彰显。它几乎成为肿瘤患者及常规体检中必查的实验室项目。
然而,正因为它广泛重视,若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知,反倒会对患者,乃至医护人员造成误导,甚至因其误诊误治。
那么,到底怎样理解、应用肿瘤标志物才算是客观、科学呢?查阅文献,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方能称为肿瘤标志物的精准理解。
1.基于每个肿瘤患者各种标志物的基础水平存在不同,故将初次治疗达到疗效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作为其特殊的参考水平,有时更加符合临床实际。2.同样基于健康个体的肿瘤标志物上限意义存在差异,故观察其动态变化对于肿瘤的诊断更为重要。3.恶性肿瘤高危人群检测利于早期诊断。具有部分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检测相对特异的指标利于早期筛查,如原发性肝癌查AFP、胚胎细胞肿瘤检测AFP、hCG,50岁以上男性查PSA以及甲状腺髓质癌查降钙素等。4.初次诊断时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结果,可用于诊断、治疗后监测以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水平。5.若某指标与某肿瘤存在相关性,则一般而言,检测水平越高,患者极可能处于肿瘤晚期,预后较差;检测水平较低或正常时,预示着肿瘤复发几率降低或患者生存期长。6.外科治疗时,若肿瘤标志物浓度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则预示着肿瘤切除不完全或存在多发性肿瘤。7.鉴于肿瘤标志物的价值迥异,故联合检测多项指标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8.在肿瘤标志物阴性的患者中,大的原发性肿瘤或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定时检测肿瘤标志物意义不大;而小的肿瘤标志物阴性患者中,定时检测有一定的价值。9.在患者治疗期间,对于肿瘤标志物的首次检测与复查间隔时间的设置,应根据肿瘤标志物的生物半衰期。间隔过短可能误解为肿瘤未完全切除,过长则无法区分肿瘤复发抑或是初次治疗效果不佳。10.建立患者治疗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日程表,可为肿瘤疗效判断、转移与复发风险评估提供准确参考。
1.临床实验诊断学-实验结果的应用和评估
2.360百科,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