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在临床上较少见,我国发病率较低,但病情重、病死率高,且其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与结核性脑膜炎在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方面极其相似,故易误诊。
案例经过
2023年5月28日,患者,男,60岁,自诉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以双侧颞顶部胀痛、刺痛为主,中度以上疼痛,伴有恶心,颈部酸胀痛,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拟“反复头痛伴颈部疼痛”收入我院神经内科。
脑脊液隐球菌涂片:找到隐球菌,菌体球形,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可见出芽,无菌丝或假菌丝,见图2。
脑脊液标本送到检验科,检验科人员立即进行墨汁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黑色的墨汁中闪亮的隐球菌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检验人员找到了使患者“反复头痛”的元凶——隐球菌。
为了进一步明确隐球菌具体类型,实验室人员将标本送往上级医院进行质谱分析,分析结果为Cryptococcusneoformans新型隐球菌,可信度99.9%,见图7。
案例分析与总结
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多表现为无色透明,有核细胞数多为轻中度升高(部分患者甚至可正常),当患者以头痛为主要表现,腰穿压力显著升高时(常大于330mmH2O),特别是伴有发热表现时,结合患者接触史,应考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
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生化多表现为蛋白高、糖低、氯化物偏低,这种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会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的迷惑性。
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即可明确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该患者反复头痛十余天,一个简单的墨汁染色,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将致病的元凶缉拿,可见微生物形态学基本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自动化鉴定仪器的普及和使用,质谱技术以及分子测序技术也悄然走上了前台。虽然有了高科技,但微生物人不能忽视了最基本的形态学检查。形态学既简单、快速、直观,又最经济,同时也是识别菌株的参考方法之一,是微生物学中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要加强形态学的基本功,提高快速诊断的水平。
知识拓展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引起的,误诊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多数病原体是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变并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脑及脑膜。
新型隐球菌是深部感染真菌中的重要菌种之一,广泛分布于自然界[1],通常情况下正常人不会感染新型隐球菌,只有当人体免疫力缺陷难以抵抗新型隐球菌的入侵时,新型隐球菌才会入侵并导致脑膜炎。
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亚急性发作及非特异性表现,给患者的及时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于任何伴有发热、头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相关体征或症状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或表现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的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均应考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
为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如果存在腰穿禁忌症,应行放射影像学检查。通过脑脊液培养、印度墨汁染色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来对脑脊液仔细评估,应能明确诊断[2]。
隐球菌性脑膜炎疗程较长,具体疗程判定宜个体化,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常规、生化恢复正常,脑脊液涂片、培养阴性,可考虑停药,此外,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涂片持续阳性、隐球菌特异多糖荚膜抗原检测持续高滴度,以及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脑实质有异常病灶者疗程均宜相应延长。疗程通常10周以上,长者可达1~2年甚至更长,后期可口服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案见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