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OH)D3:11.61 ng/ml
25(OH)D2居然高达 92.05 ng/ml
如此之高的结果也一度让人怀疑实验是否出现了差错,于是和同事一起回顾检验过程:
(1)检查血清标本性状:无溶血、无脂浊
(3)查询患者基本信息及其他检验结果:患儿男,7岁,于昨日在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慢性咽炎,仅开具了脂溶性维生素群(ADEK)这一个检验项目,无其他检验项目(联系临床医生也表示是患儿家长自己要求而开具的脂溶性维生素群)。
次日将标本再次重新处理复测,结果分别为25(OH)D2:81.02ng/ml,25(OH)D3:10.68ng/ml,总D:91.7ng/ml(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表明25(OH)D2仍然偏高。
疑问1:正常人群25(OH)D3约占总25(OH)D的95%以上、D2约占5%甚至更少,该患儿结果为何与正常人群参考区间存在较大偏差?
疑问2:总25羟基维生素D在两种方法学上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103.66 ng/ml,化学发光法结果40.0 ng/ml)。
“破案”过程:
1.试剂盒说明书表明两种方法学结果均在线性范围之内:
查询雅培25(OH)D试剂盒(化学发光法)说明书得知25羟基维生素D的线性范围为3.4-155.9 ng/ml,查阅汉科生物脂溶性维生素试剂盒(LC-MS/MS法)说明书得知25(OH)D2线性范围为2.0-100ng/ml,25(OH)D3为线性范围为5.0-250ng/ml。
2.简单比对两种方法学结果
调取3管脂溶性维生素质谱法检毕标本于化学发光法复测比对结果:质谱法结果偏高,有一定偏差。
3.患儿有服用和注射维生素制剂史:
电话询问患者家长得知,患儿5月初在外院测骨龄偏幼稚,除平时胃口不佳外无其他症状,后经朋友推荐自行购买龙牡壮骨颗粒(含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等)口服约1月。
5月21日在该院就诊查脂溶性维生素等检验项目,结果显示血钙、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正常,总25(OH)D:18.52ng/ml、25(OH)D2:2.42ng/ml、25(OH)D3:16.12 ng/ml(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6月2日在该院复诊后开具维生素D3滴剂每日口服1粒(约400U),并在6月2日、19日臀部肌肉注射维生素D2制剂各一剂(具体剂量未知,可能为大剂量)。后于7月4日至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开具脂溶性维生素群(ADEK)检验项目复查。
同时,雅培试剂盒说明书也标明对各维生素D类似物进行交叉反应率分析:显示试剂对25(OH)D2的反应率仅有80%。
4.查找相关文献
国内外文献均有学者认为24,25(OH)D2、3-epi-25(OH)D(同分异构体)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在不同人群中水平不同可能是两种方法学出现偏差的原因,即会产生一定的交叉反应。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不能区分25(OH)D2和25(OH)D3,且对维生素D2的检出能力不足,且不同厂家试剂对维生素D2的反应率也不尽相同。
综上,可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