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8岁。因脚面肿、痒,于2024年3月1日到医院门诊就诊。检查有挠破痕迹,无出血点,曾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当日早上8:43医院PLT结果为13×109/L,其他项目未见明显异常。当日下午17点来本院门诊复查,结果显示PLT 228×109/L。为何同一天的结果相差如此悬殊?2024年3月4日下午,该患儿家长到医院询问原因,故又对患者静脉采血复查,采血后5分钟时PLT 101×109/L(见图1),25分钟时69×109/L(见图2)。这难道是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于是抽取枸橼酸盐抗凝管测定,结果是266×109/L(见图3)(枸橼酸盐1:9抗凝时血小板计数结果应乘以1.1,实际结果为293),故医生联系到我科做血涂片检查。之后医院工作人员拿EDTA抗凝血标本到我院检测,结果为28×109/L(见图4),此时距采血时间55分钟。
对比图1、图2和图4可以看出血小板直方图的变化,从图中看血小板直方图都有明显的拖尾现象,图4已成低平锯齿状曲线,图2和图4中均有报警信息“血小板聚集”,而图3枸橼酸钠采血管血小板直方图曲线光滑、正常无拖尾。
同时进行了血涂片复检,正常情况下EDTA抗凝血血小板应呈散在分布,而本患者血涂片可见血小板成堆聚集且血涂片边缘血小板成片聚集(见图5图6),结合枸橼酸盐抗凝血的检查结果,判断符合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症的特点。
此时还有一个疑问,如果该患者是EDTA依赖血小板减少,那么为什么3月1日在我院检测的血小板结果却正常呢?立即找出3月1日的患者标本,标本恢复室温后上机复测,结果显示是21×109/L。追踪3月1日下午我科检测情况,得知3月1日下午检验人员由于接近下班时间,仪器需要保养后关机,且没有其他患者,遂立即进行了检测。
血常规检验是各医疗机构应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用途最大的常规检验项目,1993年,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的推荐,EDTA-K2作为血细胞计数的抗凝剂应用范围达到了全球。虽然EDTA盐对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影响很小,能利用EDTA螯合钙离子的原理阻止血液凝固,但不时有该抗凝剂诱发血小板聚集的报道[1,2]。
据报道EDTA依赖血小板聚集发生率为0.07%-2%[3],其发生机制主要为EDTA螯合机制、EDTA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血小板卫星现象”、温度依赖性相关因素-冷凝集和其他因素[4]。所以在遇到血小板减少甚至达到危急值而无出血等临床症状时,当遇到随时间延长而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在遇到仪器报警提示血小板聚集或出现大血小板及遇巨大血小板时,血小板直方图出现低平锯齿状曲线时要考虑到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
解决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常用的方法为:血涂片检查,用枸橼酸盐或肝素做为抗凝剂检测,改良牛鲍计数板计数等。
医院在对该患者进行检查时忽视了仪器报警和复检规则,教训很深。所以,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时刻提高警惕,严格执行包括复检规则在内的操作程序,严防包括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钟阳, 李颖能, 张伟红. 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解聚方法在不同血细胞检测系统的效果评价[J]. 临床检验杂志. 2023, 41(06): 407-416.
李依蔓, 简苗苗, 李艳, 等. 乙二胺四乙酸盐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1例分析 [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2, 29(04): 75-77.
王成彬. 检验医学实用典型案例[M]. 科学出版社, 2020: 6-8.
廖远泉, 郭喜.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析及其对策 [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20, 8(03): 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