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留言咨询期刊文章首页 频道列表

智慧化实验室从效率提升到诊疗时序的重构

2025-05-16 10:3638850评论

21世纪以来,我国检验医学实验室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实现了检验流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TLA)的引入,可以说是现代检验医学的重要变革。

一、流水线时代的效率提升

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通过整合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全流程自动化,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的效率、准确性和标准化水平。

TLA的流水线,通常包含样本前处理、分析和后处理模块,前处理模块涵盖输入/输出、离心、脱盖、分杯等操作,为样本分析做好准备工作,通过轨道接口和对应的分析模块,例如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连接,对经过前处理的样本进行具体的检测分析,得出检测数据。检测完成的经后处理模块加盖/膜、存储。

图1. TLA智慧化流水线

在这个过程中,样本从核收到存储,都已经实现了很高程度的自动化,将繁琐的手工操作和复杂的检验流程整合为一个连贯的自动化过程,极大减少人工操作,使实验室工作更加规范、标准化,减少了样本在不同环节之间的传递和等待时间,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人为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更进一步,血清质量AI视觉识别、智能调度、结果自动审核等智能化的手段,让检验科的流程进一步优化,流水线的使用体验和效率如虎添翼。这个时代,可以被称之为智慧化流水线的时代。

二、跳出检验科看流程

尽管智慧化的流水线已经极大地优化了检验科的内部流程,但当我们将视野放大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诊疗流程时,仍然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临床检验科内部的流程优化,往往是尽力缩短每个环节的周转时间,仅仅是样本上线之后的自动化,也并未改变样本批处理的模式,更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工作的时序,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能够感受到的变化非常有限。

图2. 医院样本来样趋势示例

在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现行流程存在以下时序特征:每日早晨主治医师完成查房后,会根据患者病情开具检验医嘱。对于需要空腹采血的检测项目,常规样本采集通常安排在次日晨间6:00进行,检验科接收样本时间为7:00后。

门诊通常8点开诊,8:30开始迎来采血高峰,从检验科的角度而言,由于早上的仪器开机、质控等准备工作,8:30以后才能开始检测样本,而这个时间,门诊和住院的样本都已到达,高峰重叠,导致检测压力倍增。而门诊检验报告有非常严格的TAT要求,检验科室须在增加设备与牺牲住院样本检测时效性之间做出权衡。

图3. 现行诊疗时序示例

我们纵观多家医院的住院样本检测时效:通常集中于午间时段开始发放,部分项目甚至延迟至下午时段方能完成。该运作机制直接导致临床医师查房时获取的检验数据存在系统性时滞。晨间查房阶段调阅的检验结果实际来源于前日下午开具的医嘱,需经历隔夜等待期后于次日晨间完成样本采集,最终在采样当日下午时段完成检测报告。此流程整体时间跨度可能超过36小时,致使检验指标无法准确反映患者实时的病理状态,对于拟行出院流程的患者而言,可能因等待末次检验报告而延迟一日办理出院手续。

三、从智慧化流水线到智慧化实验室

显然,单纯的智慧化流水线很难改变以上时序,基于整体设计的智慧实验室,则从流程规划上去改变检验科的工作时序,从而改变临床的诊疗时序。

1. 住院样本检测起始点的大幅前移:门诊服务时段安排、就诊高峰时间分布及检验周转时效要求属于相对固定的客观条件。针对住院患者诊疗流程,临床查房时间构成核心时间节点,检验报告在查房前后完成将产生本质差异。若检验结果仍于查房后出具,即便持续优化检测流程,其时效性提升空间亦极为有限。故此,实施住院样本检测流程的时段前移策略,通过显著前置检验初始时间节点,已成为突破现有时效瓶颈的根本解决方案。

鉴于患者标本采集时段与临床医师查房时段维持不变,为确保在两小时内完成住院患者标本检测的时效性要求(涵盖大部分乃至全部检验项目),就需要将所有仪器准备和质控的工作前移,保障样本即采即送即检。

图4. 样本检测时间前移

为实现上述目标,设备的自动开机与智能质控系统则成为关键性技术保障。在无需额外增加操作人员工作负荷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化预置程序,确保样本分析前处理流程能够在首批样本送达前准备就绪。当样本采集程序完成后,基于自动化传输装置实现即时输送至检验科室,无需人工介入中转环节,样本即无缝接入全自动流水线启动分析程序,检验医师到岗后即可直接开展报告审核工作。

2. 报告审核的智能化时代:报告的审核流程通过引入智能审核系统,显著提升了审核效能。该系统基于数据智能应用中心所构建的多维度规则引擎,能够对检验结果实施实时智能化校验,具体涵盖患者检验结果历史数据的纵向比对、检验指标与疾病表征的相关性分析,以及检验项目的来源特性与逻辑关联验证等核心维度。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赋能下,系统进一步实现了疾病谱系分析、药物干扰效应评估等高级功能,并能有效识别新型关联模式及风险分层模型,从而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多维数据支持与决策辅助。

3. 报告交付及时性和诊疗及时性的变革:智能化审核体系与样本前处理、仪器检测环节构建全流程协同机制,使多数住院患者样本数据得以在医师查房前完成反馈,显著优化诊疗时效性。当日采血样本的检测报告实时呈现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医师提供精准的诊疗依据,进而有效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长,加快病床周转率。

图5. 改变后的诊疗时序

门诊样本高峰期压力得到有效疏解,自采血窗口至自动化流水线全程实现单管气动传输及样本连续性检测,检验报告出具时效显著提升,部分门诊患者可实现当日检测当日复诊,有效降低患者往返医疗机构的频次。

图6. 智慧实验室的自动化

从智慧流水线的效率提升,到智慧实验室的流程体系重构,该创新模式正驱动医学检验报告交付的及时性发生巨大变革,不仅实现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关键性地显著提升患者全周期就医体验与临床医师的诊疗决策精准性。这种多维度的效能跃迁,本质上构成了智慧医院建设框架下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大核心模块的实践范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