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留言咨询期刊文章首页 频道列表

2025中国检验医学装备与应用学术大会纪实

2025-05-16 14:3245040评论

2025年3月14日13:30,坐标中国,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全球医学检验的智慧星河在此璀璨交汇!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携检验医学分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基因检测分会、医学实验室装备与技术分会和输血医学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首度破多界联动,北京涵庄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卫嘉和医学装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袂承办,以雷霆之势点燃“2025中国检验医学装备与应用学术大会(CCDLM2025)”的圣火!此刻,线上线下双轨交织的科技磁场,正以“融合创新·智启未来”的磅礴声浪,重构医学检验的中国坐标!

图1. 学术大会会场

这场载入行业史册的巅峰盛典,以五大学科交融的“大检验”鸿篇巨制,颠覆传统分会割据的桎梏:二十场思想核爆穿透学科藩篱,数千分钟智慧激流冲刷认知边界,凝练为驱动行业跃迁的澎湃动能。

图2. 会议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主任秦晓松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兵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

本届大会会场内大咖云集,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朱庆生先生;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赵自林先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巡视员韩行先生;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徐英春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输血医学装备技术分会会长王全立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会长李金明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POCT分会负责人胡炎伟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实验室装备与技术分会会长徐善东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专家组组长丛玉隆教授;诊断与实验室医学协会(ADLM)主席,Anthony Killeen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马洁教授;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家协会(NACCCA)候任主席,Min Yu于敏教授;国际输血协会(ISBT)副主席Jill Storry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友鹤教授,全军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府伟灵教授等出席盛会。多位专家从政、产、学、研角度的致辞为大会的精彩纷呈奠定了基础。

图3. 原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朱庆生讲话

朱庆生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正围绕"健康中国2030"目标推进科技创新。他指出三大核心任务:一是推动临床需求与检验医学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加强产学研用以及政府部门的协作,各部门协同发展;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国产检验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升级;三是作为行业的协会,如何加快制定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行业规范,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最后,朱理事长提到呼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通过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医学检验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4.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巡视员韩行致辞

韩行巡视员在致辞中重点指出,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口老龄化、分级诊疗等新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编制“十五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支持检验医学装备等全链条技术突破,成果应用;二是深化医工协同创新,加速原创装备研发;三是持续加强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活动,推动一批检验效果好,技术先进的装备加速迭代,使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图5. 徐英春教授、胡炎伟教授、李金明教授、徐善东教授、王全立教授集体致辞

徐英春教授、胡炎伟教授、李金明教授、徐善东教授、王全立教授,五位嘉宾以“光辉之链:医学技术的礼赞”为题,共同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致辞,五位以诗意的语言,从各自领域出发,诠释检验医学的使命与未来,凝聚成对检验医学行业发展的深情礼赞。徐教授率先发声,他将检验医学喻为“智慧的灯塔”,强调了其在疾病诊疗中的导航作用;胡教授强调了现场快速检测在灾难与疾病的战场上的急救先锋角色;李教授则立足基因检测,展望精准医疗的无限可能;徐教授明确了医学实验室装备与技术是实验室中的创新引擎;王教授强调了输血装备与技术是生命传递的桥梁。五位嘉宾最后称,会坚定各自的使命不动摇,并将持续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图6.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专家组组长丛玉隆教授致辞

丛玉隆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从事检验医学事业的62年,自己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如今迈向智能化新时代。他指出,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数据、云技术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正推动检验医学与大检验产业进入新里程碑。作为行业见证者,他强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加强临床应用结合,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丛教授肯定了学会在学术引领、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并呼吁各方协同创新,共促大检验的发展。

精彩的致辞后,赵自林先生宣布中国检验医学装备与应用学术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后正式进入学会报告环节,国内外专家、学者从智能化、数据科学、本土化创新成果等内容展开交流与分享,报告精华汇总如下。

图7. ADLM(原AACC)主席Anthony Killeen教授作题为《数字科学正在改变实验室医学》的报告

报告主要分享了数据科学在检验医学中的更多应用,包括:对临床试验的替代、机器学习/AI(例如败血症免疫分数)、慢性肾病预测模型、参考区间的建立以及估算生物学方差。他指出大数据的局限性表现在数据都是基于临床目的收集的,而并非为了研究,因此通常会缺失数据,而其他方面,例如知情同意和隐私也值得关注,最后是需要专业性的分析。

图8. 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马洁教授作题为《基于核酸生物纳米递送的原位细胞治疗》报告

在报告中主要探讨了基于核酸生物纳米递送的原位细胞治疗技术,重点介绍了原位细胞治疗的定义、优势、递送系统以及在体内进行原位细胞治疗时靶向改造的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干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和挑战。报告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递送系统,包括病毒递送系统、非病毒递送系统、LNP递送系统、膜融合性纳米囊泡递送系统等。报告最后指出了原位细胞治疗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图9.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洲教授作题为《创新技术及成果发布:小分子“夹心法”助力原醛精准诊断》的报告

报告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靶器官损害及高患病率的背景介绍入手,接着列举了原醛症相关指标现有检测方法如,RIA、CLIA和LC-MS/MS的特点与不足,接着通过文献数据和实际病例,指出醛固酮低值区检测准确性有待提高,检测上限无法满足原醛患者样本检测需求,LC-MS/MS方法检测尚需标准化。接着分享了自己团队的创新“夹心法”化学发光法,既便捷又精准,通过真实数据可以看出夹心法与质谱一致性好,低值区表现优异。因旧的切点值不再适用,便开展多中心研究建立“夹心法”原醛筛查、确诊切点。报告中也展示了研究一些阶段性的进展。

图10. 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协会(NACCCA)候任主席于敏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报告从大语言模型(LLM)的快速采纳情况入手引出了什么是LLM到底是什么。接着介绍了当前医学中的大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在医学考试中的表现、大语言模型在医学中的主要应用、大语言模型使用实验室医学中的病例,最后报告指出了使用实验室医学中的大语言模型,应该注意的事项。

图11.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刘兴晖教授作题为《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远程辅助:中国原研干生化助力分级诊疗》的报告

报告从国家的系列政策入手指出了急诊检验在分级诊疗中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目前新质生产力对急诊检验提出新的要求,如设备配置和检验项目覆盖、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升级和质量控制与人才培训。目前急诊生化检验TAT时间要求高、检验项目越来越复杂、检验结果质量要求高,同时急诊实验室面临空间不足、人员不固定等困境。于是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改善现状,接着分享了仪器性能助力急诊检验。

图12.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李金明会长作题为《分子诊断技术在中国临床应用质量管理的发展》的报告

报告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成熟、中国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的发展入手,引出了中国临床分子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也介绍了卫生部临检中心举办的个体化医学检测质量保证与标准化研讨班以及起草系列政策指南等来推进标准化工作,接着分享了国家为推进分子检测技术推广的政策等。最后报告中分享了NGS的临床应用、NIPS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mNGS临床应用面临的关键问题、挑战以及LDTs相关介绍和监管。

图13. 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季明芳教授作题为《新型EB病毒标志物P85抗体在鼻咽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的报告

报告从中国鼻咽癌发病情况以及患者生存率等背景展开介绍,季教授指出目前鼻咽癌防控面临着高发区人群早诊率低、筛查阳性率预测值低的问题,现有标志物在鼻咽癌辅助诊断中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无论是人群筛查还是临床诊断,都有待开发更加灵敏、特异、便捷的鼻咽癌标志物。接着报告介绍了团队新筛选出的P85-Ab,并研制了全球首个P85-Ab试剂盒,这一创新成果通过大规模人群验证和多中心试验,证实了P85-Ab在显著提升鼻咽癌的筛查和诊断效能方面的重要价值。

图14. 国际输血协会副主席Jill Storry教授作题为《输血医学的进展与分子免疫血液学研究方法》的报告

报告首先回顾了血型检测的技术发展,从免疫血清学到基因检测,接着列举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工作。接着Jill Storry教授介绍了CD36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Knops血型与补体、受体调控的关系以及基因分型工具的扩展应用如果提升输血医学。报告最后分享了铁稳态的新标志物与基因分型的未来。

图15. 北京师范大学高友鹤教授作题为《尿液标志物的潜力和中国尿计划》的报告

报告中提出尿液作为早期生物标志物的优势,通过系列动物模型(如糖尿病、肺纤维化、肿瘤、老年痴呆等)研究发现,动物模型的结果最直接,影响因素最少,能反映疾病早期变化,尿液蛋白质组变化早于血液,症状,体征,影像,病理。动物模型上见到的结果,也应该可以在人类上有类似的结果。接着报告分享了“中国尿计划”,最后讲者呼吁跨学科合作推动尿液检测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利用尿液标志物实现重大疾病的超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

图16.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府伟灵教授作题为《太赫兹-检验医学及其临床应用》的报告

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太赫兹-检验医学(THz-LabMed)是一门涉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物理学、光学、计算机学、信息和材料等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前沿学科,太赫兹技术因其水敏感性、指纹特性、快速检测安全无损的特征在检验医学中充满优势。可以多角度系统性获取“分子-细胞-组织”各个层次的THz无标记检测数据。报告最后结合多组学整合分析将成为大势所趋,结合例子展望了多组学中的THz-检验医学的应用。

此刻,巴渝的江风携着创新的密码,正将大检验理念的种子播撒向五湖四海。那些在会场上、圆桌旁激辩中成型的行业共识,终将成为明日护航人类健康的钢铁长城!

医学的星辰舰队已让我们铭记这场春日的巅峰之约:当两江之水托起科技方舟,当全球智慧共筑生命灯塔,中国检验扬起风帆!愿此刻汇聚的星河,照亮健康中国2030的壮阔航程;愿今日交融的智慧,化作抗击病魔的永恒锋芒!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