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综合 人气 评论 点赞
肿瘤专家点评“舌尖上的癌症”
酒精  5张红牌1张黄牌,已确证可增加口腔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绝经前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的风险,可能增加肝癌的风险。专家态度:有可能。为什么酒精会导致如此之多的癌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主任郝纯毅告诉记者,其实国外有研究发

0评论2012-09-124153

育龄妇女孕前别忘查丙肝
近日的一项调查发现,全国约有丙肝患者3800万,我国丙肝的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就诊率只有10%,成为威胁健康的“沉默杀手”。 专家提醒,女性在进行文眉等美容项目时,要特别注意卫生和工具消毒,以提防感染丙肝。 此外,育龄妇女

0评论2012-09-124285

陈赛娟院士Blood概述白血病研究新发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的陈赛娟院士在权威杂志《血液》(Bloo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utation associations in RA-defiant APL”的文章,概述了爱因斯坦医学的Gallagher等人获得的一项关

0评论2012-09-114198

美开发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新型肺结核检测方法
英国《自然·化学》杂志2日刊登论文说,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新型肺结核检测方法,只需在检测装置中加入痰液,若含有结核杆菌,检测装置就会发出荧光。有需要的人可在家自行检测。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传染性很强

0评论2012-09-114176

临床实验室管理与检验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在新疆召开
9月7日,2012年临床实验室管理与检验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上,来自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组的16名委员,为自治区医学检验工作者带来了实验室认证的新理念,并共同对检验新技术在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化验单上那

0评论2012-09-104135

世界首支戊肝疫苗下月商品化上市
人类对戊型肝炎缺少应有和足够的认知,但这种疾病的疫情却正在全球蔓延,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没有针对戊型肝炎感染的特异性治疗,研制有效预防的疫苗就成为最好的选择。我国科研工作者历时14年投入近五亿元研制成

0评论2012-09-104176

成功合成能抑制HIV发病的天然产物
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能抑制HIV发病和肿瘤生长的天然产物。对于感染了HIV病毒的人,抑制其演化成艾滋病是世界性课题。正常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一般会经过几个月至十几年的无症状潜伏期,考虑到

0评论2012-09-104199

科学家发现调节胰岛素生成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勇小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被称为Cbl的信号调节蛋白在胰岛素生成中具有调控作用,同时发现这一调节机制在从低等动物果蝇到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

0评论2012-09-104270

用于疾病检测诊断的新型生物传感器问世
近日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该院曾令文研究组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核酸等温链置换反应技术、T4连接酶反应与胶体金技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的生物传感器。 该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诊断由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遗传病、耐药性病原微

0评论2012-09-104151

澳华裔科学家发明快速血型鉴别试纸获科学奖
澳洲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由 华人教授沈卫领导的科研小组发明的“快速血型鉴别试纸”最近获得了澳洲大利亚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尤里卡奖。 沈卫教授说,这种试纸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血型,而且操作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鉴别血型的快慢对病人

0评论2012-09-074175

“类艾滋病”究竟是怎么回事?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了“类艾滋病”侵袭亚洲人的消息,据称,患了“类艾滋病”的人免疫系统会失灵,这几乎和艾滋病的症状一样。与起源于非洲的艾滋病不同,“类艾滋病”专门以亚洲人作为攻击对象,目前发现的患者多来自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患者会出现“免疫

0评论2012-09-074164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蓝乐夫课题组、蒋华良课题组与芝加哥大学何川教授课题组等合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及耐药性的调节机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重要的院

0评论2012-09-074164

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出炉
新华网伦敦9月5日电(记者黄堃)国际科学界5日宣布,“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简称ENCODE)获得了迄今最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分析数据,其成果由于非常复杂,以30篇论文的形式同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等多份学术刊物上。 这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0评论2012-09-074116

专家称目前“类艾滋病”不具有传染性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种初步定名为“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的新病引发了公众和卫生部门的关注。目前,全球已经确诊了200多例,患者几乎都是亚裔的黄种人。 这种新病也被叫做“类艾滋病”。因为其患者的症状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症状相似。

0评论2012-09-064151

« 上一页 663/84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