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检查结果互认难 73.0%受访者曾重复检查
0评论2015-04-09
中国第三方医检320亿市场可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建议我国改变目前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世卫组织统计表明,慢性病发病率与当地防治体系的完善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重大疾病发病率已呈现下降趋势,而我国由于医疗卫生
0评论2015-04-094138
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关键因子研究获重要进展
肿瘤医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曾木圣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对EB病毒感染机制研究获重要进展。他们研究发现可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关键分子,相关研究成果于2015年2月11日发表在Nature子刊《自
0评论2015-04-094170
- ACMG:高通量测序有望作为二线筛查 辅助检测代谢疾病
0评论2015-04-08
- 迪安诊断陈海斌:一夜之间跃居全球亿万富豪
0评论2015-04-08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NGS临床应用公司的发展之路
0评论2015-04-08
- 全国首届精准医疗与免疫诊断研讨会在泰州成功举办
0评论2015-04-08
输血救命亦夺命:过度输血引发全球关注
2009年,美国加州的一家大型医院寻求压缩成本的方法。当年,斯坦福医院和门诊部购买了680万美元的血液用于输血治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内科医生应当时常放弃这一治疗手段。因此,从2010年7月起,每当临床医生使用医院的计算机订购系统申请血
0评论2015-04-084146
卫计委副主任:如何提高医生临床诊断能力
核心提示:尽管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了2.12人,但医师的诊疗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医学毕业生只会写论文却不大会看病、基层缺乏“健康守门人”等多种问题突出,直接凸显患者“看病难”的尴尬。当前,一方面我国医师诊疗水平良莠不齐、部分医学毕业
0评论2015-04-084006
盘点误导我们多年的医学谎言
寒冷天气易感冒“多穿点衣服,否则要着凉感冒的!”这种话您听过多少次了?可惜我们亲爱的妈妈们说错了。引发感冒的是病毒(超过200种不同的病毒),而不是寒冷的天气。为了让您感冒,病毒必须从患病者身上传播到您身上。通常情况下,病菌主要通过感冒患者
0评论2015-04-084138
乳腺癌患者担心遗传风险?做个基因检测吧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许多患乳腺癌的女性比较关心她们对其他癌症的患病风险,以及她们亲属患乳腺癌的风险,几乎一半的病人没有得到过关于基因检测方面的信息。研究者们对底特律和洛杉矶地区的,超过1500名乳腺癌患者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患者中的35%的
0评论2015-04-084120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 围餐用公筷可防胃病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聚餐中使用公筷、分餐吃,不仅文明,还有助健康,可你知道聚餐中这样做最能预防什么疾病吗?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为何物?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寄居在人胃黏膜上皮的螺旋形细菌,它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
0评论2015-04-084180
- 我科学家研制出新的miRNA检测法
0评论2015-04-08
癌变可能性或可尽早判断
7日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获悉,该院病因研究室邓大君教授联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宏伟教授、北京口腔医院孙正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董广英教授,证明了P16基因甲基化可作为口腔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癌变预测标志物。该发现可在肿瘤发生前两至三年,尽早判断
0评论2015-04-084141
PNAS:外显子变异检测——全基因组测序比全外显子测序更强大
目前,全外显子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遗传分析和发现导致疾病发生的潜在基因突变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越来越成熟,昂贵的价格会逐渐降低,那么在排除价格因素之后,全外显子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在检测外显子突变方面究竟谁更加
0评论2015-04-084210
- 先进的传染病检验平台在欧洲上市
0评论2015-04-08
预防肿瘤绝不是切这么简单
好莱坞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3月24日宣布,由于担心罹患卵巢癌,她已经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而就在2013年5月,朱莉高调接受了预防性双乳切除术。两年时间,朱莉为防癌切掉了三个器官。朱莉的这种预防性治疗真能有效防癌吗?国内乳腺癌、卵巢癌高危人
0评论2015-04-074184
医检结果互认要不要推行?
哈尔滨市民李慧(化名)是一位80后妈妈,生完孩子后一直咳嗽、气短,并伴有低烧。2014年2月初,李慧在黑龙江省医院做了肺部CT检查,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炎。随后,李慧又拿着片子到哈尔滨医大一院,希望得到专家进一步确诊,却被告知,检查结果“不认可
0评论2015-04-074191
癌症,一个家族中的“捣蛋分子”
0评论2015-04-074095
癌症,一个家族中的“捣蛋分子”
身体,仿佛一个庞大的家族,而每个细胞便是组成一个个小家庭的有机个体。这些个体中,有的性情活波;有的较为懒惰;还有的原本品性良好,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渐渐地由“善”变“恶”,最终成为一个家族中的“捣蛋分子”。这些“捣蛋分子”,就是人人
0评论2015-04-07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