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顾泳)医生晋升职称偏重论文与项目,临床综合能力占比欠缺,这一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将有所突破。近日,市卫生工作会议传出消息:今后,医生晋升职称将更加细化,涉及医学教育类的职称,更侧重于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涉及临床医疗类的职称,则会偏向临床综合能力的考核。专家认为,打破医生晋升“重科研、轻临床”的格局,将引导医生队伍有效加强临床能力,同时为部分技术精湛、科研不足的医生创造发展空间。
据悉,由于申城多家教学医院附属于各所大学,医生队伍的职称评定也按照大学模式开展,即对申报者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有硬性量化要求。目前多数三级医院内,主治医师升副主任医师,核心期刊论文篇数起码需要3篇,局级以上科研项目也是必备条件;副主任医师升主任医师,量化的科研因素还将继续“加码”。至于临床综合能力,因其难以精准量化,常在晋升职称说明中笼统带过,实际影响力较小。“重科研、轻临床”的职称评定,直接造成少数高职称医生技术不够精湛,而技术出色的医生,亦可能因科研不足而无法晋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门诊部主任朱会耕教授表示,全新举措将可为医生提供更多晋升途径,但分类细化仍绕不开临床综合能力量化这个核心难点。如何评定医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现有“第三方评估”模式有待进一步细化改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对医生从业时间、从业量的考核,或可为我所用。以外科为例,住院医师升主治医师,其担任医生助理的年数、开展手术的数量、术后并发症比例等等,都应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此才能做到客观、公正评判医生临床能力,从而取代现有笼统模糊的定性。
专家同时表示,对医生晋升职称的调整也应辩证对待。临床与科研职称评定相对分开,并不意味着医生可以只顾临床,或只搞科研。毕竟,医学是典型的应用学科,医生在熟练掌握临床技巧之后,也应培养科研思维、有所创新,如此才能发现疾病规律、找寻疾病原因,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途径。
- 2026 大检验年会:未来已来,CCDLM 2026筹备正式启动!
0评论2025-08-23
- FDA批准了用于儿童鼻塞的无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
0评论2025-06-08
- 360亿!财政部下发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等资金
0评论2025-06-08
- 又一卫健委主任,任上被查...
0评论2025-06-07
- 编外人员投诉公立医院同工不同酬,官方回应!
0评论2025-06-07
- “全球最大医院”之父阚全程被查,曾任河南省卫健委主任
0评论2025-06-06
- 北京发布24条举措促进高精尖产业对外开放
0评论2025-06-05
- 【聚焦】县医院们的日子越来越难了......
0评论2025-06-05
- 46款IVD产品获批!5月30日批准证明文件送达信息
0评论2025-06-04
- 违反中央八项规定!11位医院领导被撤职
0评论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