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介绍,就黑色素瘤类型而言,相对于欧美国家,亚洲最常见的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KIT和BRAF是最主要的癌变基因,畸变率分别为18.7%和25.95%。
美国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创新治疗部主任基思·弗拉赫蒂教授说:过去在中国,黑色素瘤未成为主要关注的问题,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很少对太阳诱导的皮肤损伤易感。但是,BRAF突变首次被发现,使我们知道黑色素瘤也是一类基因型复杂的肿瘤,且肿瘤细胞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黏膜黑色素瘤,KIT异常是后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郭军教授说,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发病人群年增长率约为3%-5%。虽然早期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但极易出现复发与转移。在研讨会上,14位国外专家介绍了目前黑色素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个体化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如以BRAF、c-KIT作为靶点的个体化靶向治疗以及联合靶向治疗,是最被关注的议题。专家们认为,这既是黑色素瘤治疗的突破,也是肿瘤内科治疗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