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坐上了“过山车”
作者 | 马庆峰
单位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肥城医院(肥城市人民医院)
前 言
在血常规的检测中,血细胞数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同一患者短时间内生理波动不是很大。但近期遇到的这个病例,白细胞数量像是坐上了过山车,忽高忽低,着实伤透了我的脑筋。
案例经过
平常而又忙碌的一个下午,我在血常规岗位的审核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突然,一条危急值闯入了眼帘。
散点图:
自动推片染色,低倍镜下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
油镜下可见以原始血细胞为主:
查询LIS系统,其最近的一次血常规结果为一个月前检查的:
按照危急值报告规则,复查标本,结果一致,报告门诊医生。得知患者为已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已安排住院。结合病史,考虑为白血病进展。至此,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继续往下工作。
隔了两个小时,病房又送来了此患者的血常规:
虽然还是危急值,但是白细胞数值相差一倍多,这是怎么回事?看散点图,推片看镜下,表现一样,只是白细胞的密度不同。
又是复查标本,结果一致,报告临床医生。得知在此期间患者并未药物治疗。
好吧,问题来了,相隔两个小时,白细胞数值相差一倍多,什么原因?当时能想到的思路是:
1. 患者为急性白血病,外周血细胞数量异常波动为本身疾病所致。
2. 所用检测仪器质控在控,两次标本均进行了复查及镜检,结果的准确性没有问题。
这两点都是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两点并不能说服自己,当然也无法这样解释给临床。带着疑问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两天后,又送来了此患者的血常规:
虽然这次的变化更大,但很容易解释:为治疗后。因为患者的原因,并未系统化疗,只是进行了输血等姑息对症治疗。患者体征平稳后出院。
案例分析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一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波动超十倍。第二次的波动是治疗原因,那第一次呢?
下班了,怀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走在回家路上,一阵寒风吹醒了我,心情豁然开朗——原因找到了。
此时已是初冬,北方已经开始了集中供暖,室内外温差达二十多度。我们常处室内,对这一天气变化并不敏感。但在没有集中供暖覆盖的小区和农村地区,烧土暖还是主要的取暖方式。初冬零度左右的天气,因为并不是太冷,大部分土暖并没有开始运行。
患者第一次血常规检测是在刚到医院,还没暖和过来,体表温度低。第二次检测已经入院,并适应了病房室温。这是外部环境因素。
根据细胞动力学的原理,可将粒细胞划分为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循环池和边缘池。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约50%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池,另有50%则附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池。因此,白细胞计数结果仅反映了循环池的粒细胞数量变化。
边缘池及循环池粒细胞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可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大幅度波动[1]。这是内因的理论基础。
此患者白细胞计数的大幅波动即是外界温度变化导致粒细胞在体内的重新分布造成的。因为其本身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数量较多,这种变化更为显著。
半个月后,此患者又在门诊检查了血常规,其结果也印证了这推断的合理性:
对症治疗两天后的血常规结果:
总结与心得
“检验医学”并不是关起门来,做着别人看不懂的学问,他的前面还有两个字“临床”。我们每天面对的也不再是一份份标本,而是它们背后的患者。
检查结果不再是一串串冷冰冰的数据,它反映了患者的各种状态。准确度与精密度结合临床,将更有意义。“质控在控”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
忘了那句经典台词吧,“本结果仅对此标本负责”,那份即将要处理的标本并不需要谁来负责。真正有需要的是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现代医学已经进入社会-生理-心理模式,紧密结合临床,才不会离临床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