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仪器报警信息对血常规结果至关重要!

检验视界网 4415 2020-05-11

作者:高菊兴  刘中路  郑国娜  韦娜  周艳艳  陈红

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出国人员增多,输入性疟疾感染案例屡见不鲜!随着医学发展,检验技术不断优化,血常规作为最基本的检测项目,血液分析仪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诊断信息和思路。下面是我科最近发现的又一例输入性疟疾感染病例,再次体会到严格执行血液复检规则、重视仪器报警信息对检验结果报告至关重要!


1.患者男性,36岁,在加蓬共和国务工8个月,8天前回国后即开始发热,且发热无规律。患者曾在国外发热四次,在当地卫生室做过疟疾免疫检测阳性,并进行了抗疟疾药物治疗。2019年10月11日来医院就诊,检查血常规、CRP及疟原虫。血常规检测结果及报警信息如下:

4_副本.jpg


2.血常规白细胞总数略增高,血小板数值减低,同时报警信息AtypicalLympho、iRBC。异型淋巴?疟原虫?随后查看Q-Flag,AtypicalLympho报警数值210,而“iRBC?”达到300!强烈提示存在疟原虫感染红细胞!


5_副本.jpg


查看WDF通道散点图,在中性粒细胞散点图下方出现一片明显的紫色散点,此即代表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信息:


6_副本.jpg


3.仪器报警信息触发了复检规则,XN-9000流水线自动进行涂片染色和形态学图像分析。查看XN-9000图像分析仪图片,发现有疟原虫配子体和滋养体!


7.jpg


8.jpg


4.外周血涂片人工镜检,发现多量疟原虫虫体,能见到各期形态!有环状体、大滋养体、配子体、裂殖体前期和裂殖体。内含环状体红细胞常变大、变形,颜色变浅, 环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形似蓝宝石戒指;大滋养体形态各异,畸形怪状;配子体圆形、或卵圆形,雄配子体较大,核较疏松多位于中央,占满胀大的红细胞,疟色素颗粒较多,雌配子体略小,核较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疟色素分散;裂殖体前期为不成熟裂殖体,虫体圆形或卵圆形,有多个核;裂殖体期裂殖子常为6-12个,排成一环,疟色素颗粒较粗大,集中在中央或一侧。

9_副本.jpg

10_副本.jpg

11_副本.jpg

12_副本.jpg

13_副本.jpg


5.被感染红细胞周边呈发散状、锯齿状改变是卵形疟原虫感染的重要形态特点!即被感染红细胞周边呈长短不一的毛刺状突起。本例患者见到多量感染红细胞边缘呈典型的发散状、锯齿状改变,多在滋养体期红细胞改变较典型。


14_副本.jpg

15_副本.jpg

16_副本.jpg


6.将患者血标本进行疟原虫免疫胶体金检测,反应结果为T2阳性:


17_副本.jpg

18_副本.jpg


7. 根据疟原虫形态特点和感染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结合免疫检测反应条T2阳性,初步判断该患者感染的是卵形疟原虫。


检验报告如下:

19_副本.jpg


本例患者上报临沂市疾控中心,疾控中心诊断卵形疟原虫,与我科报告分型一致(不排除存在混合感染可能),目前有待省疾控中心最后确诊。


另外,在本年度我科共检出的十余例疟原虫阳性患者中,多数有血小板减低现象。分析原因,应与患者感染疟原虫后单核-巨噬系统增生导致肝、脾肿大,清扫功能增强,以及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有关,在血常规报告时应加以关注。


本案例再次说明,在血液分析中,重视形态学检验、重视复检规则应用以及重视仪器报警信息,对检验结果报告至关重要!根据仪器报警信息提示,进行血液涂片形态学检验,对于异常疾病、异常形态的检出至关重要!


相关知识点链接


1.“iRBC”是“Infect Red Blood Cell”的缩写,即“感染红细胞”。疟疾感染RBC后,经荧光染色红细胞内显示一定的复杂程度。在WDF通道SFL和SSC信号介于NEUT和EO之间,在Ret通道中,SFL信号比RBC略强,介于RBC散点和Ret散点之间,有时也会造成EO和Ret假性偏高。


20_副本.jpg


2. Q-Flag是仪器根据散点图演算出来的某一“报警信息”的阳性等级值。


Q-Flag直接与仪器异常报警信息相关。分为“标本异常”和“异常细胞”。当Q-Flag值超过设定阈值,仪器会提示异常。


21_副本.jpg


 “iRBC”的Q-Flag值来自于WDF,其计数细胞粒子数远比人工镜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多。经过荧光染色,应用流式细胞及高灵敏半导体激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异常细胞检出灵敏度。


来源:Sysmex学术二区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