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镜检中的常见陷阱,你中了几个?
一天,我一脸忐忑地在显微镜上瞧了一个标本半天:视野正中央有一些椭圆形、黄褐色的可疑物,一端钝圆,一端突起,怀疑是肝吸虫卵!
图1:非常像寄生虫卵的不明物体
请教主管,他满脸笑容地说到:“患者是一位老年肿瘤病患者,除了治疗用药外他们还喜欢吃一些保健品,如果没有消化完全就会出现在粪便中,没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很容易错认为是寄生虫卵。”
而肝吸虫,虫卵形似芝麻粒,黄褐色,大小约为27~35μm,宽度约为11~19μm;卵的一端钝圆,有一小疣状突起;另一端可见明显卵盖,盖上有隆起;卵盖周围增厚有突起而形成肩峰;卵壳较厚,卵内含有一个成熟的毛蚴,如下图:
图2:高倍镜下的肝吸虫
乍一看还是挺像的啊!如果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视野,从大小、内部形态和特征方面可以很清楚地区分他们。
图3:同一视野中的肝吸虫和灵芝孢子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者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大小,肝吸虫明显要大很多,颜色也略浅,在高倍镜下卵盖、肩峰和小棘明显,有些可见毛蚴;且肝吸虫通常单个散在分布,而不是成堆聚集。
那么镜下的这个以假乱真的“虫卵”究竟是什么呢?
原来是灵芝孢子!其实灵芝孢子就相当于灵芝的种子。大小约8.5~11.2μm, 明显小于肝吸虫卵,椭圆形,细胞壁呈双层结构;黄褐色的细胞核部分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物质并具有保健作用,因此只有将细胞壁破坏后,内容物才更易被人体吸收,但是灵芝孢子的细胞壁比较坚硬,难以破坏,所以完整的灵芝孢子会随粪便被排泄出来。
那么,除了肝吸虫和灵芝孢子难以鉴别以外,在粪便镜检中,还有什么容易混淆的形态呢?根据美国病理家学会(CAP)历年来寄生虫能力对比试验的结果和临床病例,发现有下面这些在粪便检查中常见的误判陷阱!
1、裂头绦虫卵、肺吸虫卵、肝片吸虫、姜片虫卵
主要从大小、形状、颜色、卵壳、附属物以及内含物这几个方面去进行鉴别诊断,再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寄生虫的流行区进行判断,下面是这四类虫卵的形态学特征:
表1:易混淆虫卵的形态特征
2、退变蛔虫卵和退变钩虫卵
退变蛔虫卵的特点: 无蛋白质外膜、卵壳厚、卵壳和卵细胞之间可出现空隙等。
退变钩虫卵的特点: 卵壳薄、卵细胞融合为一团体积变小、卵壳和卵细胞之间空隙更加明显等。
3、植物纤维误认成寄生虫卵
有时患者(通常是小儿)大便里可见大量黑线样物体,十分像是虫体,生理盐水洗涤后有些像黑棉线,然而加酸加碱后在镜下观察,能够发现这种物体的中央螺线管。这种情况可能是婴幼儿食用香蕉后消化不完全,这时就要结合患者的饮食综合判断,才不会导致误判。
图4:镜下的香蕉纤维
总结:粪便镜检在诊断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的确诊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检验工作中,误判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形态相似虫卵的鉴别诊断、少见虫卵的鉴定、标本中杂质的干扰等方面,为了减少和避免这些错误,建议多研究寄生虫图谱、定期进行科室内病例学习和讨论,并加强对特殊寄生虫和虫卵的认识。
参考文献:黄玉霞, 邓三鹰, 黄倩, et al. 大便镜检中形态相似和少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及鉴别[J]. 四川医学, 2013, 34(5):730-732.
来源:医护多检验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