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县疾控中心艾滋病科的一名检验技师,说说我看到的故事……

作者:子鱼ziyu   5857 2022-01-15

故事一:“怎么找对象?”


门诊曾经接诊过一个男孩,他瘦弱、文质彬彬,在父亲的陪同下,显得更加安静。那天他坐在艾滋病科的门口,当下我就有了几分了然,大概是发病了。他的眼周、嘴角长满了疙瘩,看上去很是瘆人。抽血时,我小心地帮他挽了上去,无意中看到他纤细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针眼,这只手臂无处下针,只能抽另外一只胳膊。这时,他父亲突然开口,“医生,你这结果多久能出?”在听到我说两周以内时,老父亲有点焦灼,他看了儿子一眼,又有些期待地望着我,“不能快一点吗,我儿子眼睛这病,你们不出结果,医生不给我们治。”

对检测结果时间进行了解释后,老人依然没有明白为什么没有结果就不给治疗。我有点明白了,老人其实并不知道艾滋病是种什么病,也不清楚它的危害,所以他心里只想快点治好他儿子的眼睛。

抽血结束后,老人上前把儿子扶起来,低声嘟哝,“也不给治,这一脸疙瘩,怎么找对象。”这时他儿子突然开口无奈地喊了一声:“爸”,然后转向我说,“医生,对不起,我爸他不懂,以后有什么情况通知我就行了。”看了看男孩子的身份证复印件,1998年出生,顿时唏嘘不已。


故事二:“我要结婚了!”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地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中年男人。这位眼神闪烁、油头滑脑的男人进了艾滋病科的门诊来做入职体检。在得知艾滋病科只检测HIV后,哈哈道:自己就是想来检测一下,看看身体有没有毛病。


我们这就明白了,也不再过问他相关的情况,只让他填一下表格。他很慎重,不想提供详细信息,表示自己只要结果不要报告,再三确认信息保密后,才不情愿的填表,抽血后的初筛结果及确证结果都是阳性。也就是说这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无疑了。


按规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必须进行流调(流行病学调查)和定期随访。这个男人表格里虽然填写着未婚,但考虑到他的年纪,我们仍告知他,最好通知他的性伙伴来检测一下,他想都没想就否决了。第二次沟通,他的态度依旧很强硬,“我跟你们说,你们别来!我爸妈都不知道!我就要结婚了!你们要是给我搞砸了,你们可等着吧!”第二次沟通依旧以被挂断电话告终,后来听说他真的结婚了。


故事三:卖孩子的艾滋病妈妈


最后这个故事发生在本世纪初,主角是一名艾滋妈妈。她在知情的情况下没有经过任何阻断,就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不出意外感染了。后期疾控人员在做流调的时候,发现这位艾滋妈妈是缅甸人,嫁给了当地一个贫困村的村民,村里老少光棍有一堆,为数不多的已婚的多是娶或者“买”个外国新娘,只是为了传宗接代。事情的结局却比这更惊人,这是一个靠生孩子卖孩子为生的“妈妈”。缅甸妈妈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并没有带回家,也不进行治疗,而是转手卖给了外省的一个买家。


这位老农民显然不了解艾滋病意味着什么,前辈们提及让他妻子接受治疗并让他也检测的时候,他拒绝了,只是嘟囔着没钱没钱,没钱治病,不卖孩子也活不下去。后来打电话过去,那位老农民说,他的妻子已经回缅甸了。其实那个艾滋妈妈根本没有走,一两年之后,前辈们得知,她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大眼睛,很是可爱。当前辈们再一次得知相关消息,听到的就是艾滋妈妈的死讯了。她们跟领导反映了这件事,听说当时也联合了公安部门,寻找过这几个艾滋宝宝的下落,但是至今没有音信。也许,都不在了吧。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