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大咖自白 | 40年,个人的一小步检验医学的一大步

作者:Shimin Zhang   2022-02-04

最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展览《伟大的变革》,看到祖国40年来翻天复地的变化,很是感慨。国家在巨变、人民生活在巨变、我们每个人都在巨变,联想到我们所从事的临床检验工作,其发展与进步也是空前的,因而浮想联翩,随笔而就写一篇短文,通过几个小片段纪念自己所经历的这些检验医学改变的故事,并分享给大家。

初入协和

1978年底我们结束了在学校的专业课学习,带着技术员专业的中专学历来到首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前称)进行毕业实习,随后在1979年,即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在医院检验科正式参加了工作,至今40年了。

以上是1985年由时任院长的朱预教授签发的一张聘书。在我印象中由院长签发的聘书,在这40年间只有这一张,虽然聘期写了两年,但是这专业这岗位一直做下来,延续了40年。


工作初期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特别是对各类自动化仪器非常关注,例如1976年生化室引进由国家副总理特批我科的国内的第一台大型流动式生化分析仪SMA-plus,对他非常感兴趣,也在仪器前留下的珍贵的纪念(图1),

图1 1979年在我国引进的第一台SMA生化分析仪前留影


同时也参与各种手工检验,配制试剂(图2)等基础工作。

图2:1980年在寄生虫室配平离心标本


我们亲身经历了检验医学的发展,从原始的手工检验工作方式起步,经历了检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从半自动化分析仪器的初尝试,再到实验室自动化的飞速发展,更参与及实践了全实验室自动化和实验室信息化的新时代,现在又开始进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因此可以说我们是伴随检验医学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一代人,我们见证了检验医学的发展,同时也是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检验专家的40年,实现自我价值的40年。


一位检验师的40年

成长在协和


以下通过几个片段,可以通过我个人经历的事情,看到检验医学的进步。


01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合作

1979年我们在国内率先与美国Miles公司旗下的Ames子公司开展了中美技术合作,这也是中美两国在检验医学领域的最早合作,并从此开创了我科、或许是也是国内医学检验技术走向现代化之路。


美方第一批就提供给我科大小检验仪器设备28件、试剂63种、办公设备、图书、手册、专业期刊12种和教学幻灯等诸多实验室和学习用品,其中教学幻灯片约1500张。


为了提高学术水平、1979年下半年起各实验仪器安装和技术培训也同步全面开始,我也成为科室首批参加技术交流培训的技术人员,通过虚心学习,很快就接受了一些新的检验理念,再通过接触新设备,认真练习、实践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现代化仪器的原理、使用、保养和质量管理等内容,并获取美方专家颁发的合格上岗证书。


当年接触的进口仪器,试剂等说明书全为英文,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要去学会看,同时还参与翻译当时倍感新鲜的国外操作规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SOP文件。

                                                图3:翻译精子计数的SOP手稿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本来中学没有学习过多少英语的我,硬着头皮开始开启了我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开始翻阅字典,请教英语好的同事,逐渐练习与积累,关于阅读文献的水平有了明显的上升,也为今后晋升职称的英语考试,打下良好基础。

在外方专家的要求下,我们进行过许多工作,还开始建立质控管理等程序,这其实是开启了协和检验进入现代化的第一步,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参与者来说则是迈进了一大步。



02

开启自动化检验技术应用的时代:

由于掌握了当年最新的检验设备,使得我们科室在国内检验领域特别是在自动化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吸引了许多医院检验科羡慕的眼光,吸引了许多同行前来参观,也引来了同行羡慕的眼光。


我们临检专业组就添置了如血球计数仪、8参数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血片染色机、尿液分析仪等,1983年还引进了国内第一批自动血小板计数仪等先进设备

图4:在全自动血小板计数仪前工作

要知道在当年这些都是罕见的设备,甚至是国内没有听说过的设备。

这确实开启了或者有益于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例如我们使用当年最先进的血小板分析仪,使得我们从原始的手工显微镜计数时代,一步跨入自动化时代,依仗这种先进的设备,快速准确的完成大量常规工作。

                         图5:1980年外国专家培训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后合影


同期,我还投入一些精力,查找文献,学习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也完成了我论文的处女作《血小板计数与自动血小板计数仪有关问题的探讨》和首篇综述《自动血小板计数仪引入的一些新概念》,获得检验界德高望重的金大鸣教授的肯定,同时有幸被1987年在苏州召开的首届全国中青年检验学术会议选中而在年轻检验人中暂露头角。

03

质量控制开始建立

在1979年前后国内实验室几乎就没有质量控制的概念,也没有质控品。而美方合作项目中提供的血细胞计数仪和尿液分析仪,同时也提供了配套的质控品,我们学习相关的质控规则,学习手工绘制质控图,计算平均值和SD、CV等。

例如当时我们使用的库尔特ZF型血细胞计数仪就使用一种叫做4C的室内质控品,每天开机都需要进行质控品测定,记录质控测定结果,只有在质控在控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病人样本的检测,这就是最初的质量保障程序。

同时在陈民均主任的安排下,我还担负参与了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会发放给我科的血液学室间质评样本测定与回报工作。

参加国际室间质评结果回报

操作人名单最后一个就是作者


当年我科是国内最早参与国际室间质评的单位,在那年代国内还没有开展室间质评项目。而我们多年参与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1988年由ICSH血液学小组负责人路易斯教授领衔来中国天津举办第一次质控管理学习班,科室派我为代表参加了在天津举办的这个难得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次的质量管理学习班,使我的质控概念更加清晰更加重视。在学习班上更是结识了金大鸣、叶应妩、陈宝樑及后来担任两届中华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的丛玉隆教授等著名专家。


1991年还根据多年来我科参加国际室间质评的经验,还撰写了一篇《参加ICSH室间质评十年经验总结》的文章,在全国实验室管理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大会发言,充分展示了协和检验在质量保障上前瞻性与领先地位。

尽管现行的质控方法和项目在增加,条款和要求改进,标准更加严格,LIS系统的应用和人工智能质量管理的应用,质量仍然是检验科的永恒主题。当今我们借助于国家行业标准和实验室管理要求,ISO 15189质量计划的实施,使得检验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基本要求。而我们科室更是十分重视,每个开展的检验项目都制定有质量管理方法和室内质控或室间质评相伴随。


以下,可以通过我个人经历的事情,看到检验医学的进步。



04

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检验


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就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最初只是进行文字处理,并无太多与检验工作相联系。


后来在1988年以后,医院开始了信息化尝试,当年科室添置了电脑,或许相当先进的电脑,现在看上去则是非常低端的IBM-PC-AT电脑,只有10M的硬盘。这也是我科开启计算机管理的初始阶段。


我对电脑非常上心,主动请缨管理电脑,并参与到医院数据信息系统中,与计算机室的老师配合、合作,共同开发了一个基于dbase系统,后升级为Foxbase系统的检验数据管理系统,并将其作为医院数据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内部网上运行,之后于1992年撰写了一篇《检验科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的文章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这或许是国内最早的计算机应用的论文。


自此时开始协和检验的信息化也进入了快车道,经过数次改进与更新,以及后来医院引进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在常规工作管理,实验室管理,质量管理,危急值及智能化报告审核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满足了科室及医院的信息化要求和管理要求。这个系统还在不断更新升级,满足科室日益增多的管理化要求。


                                   图6 在PC-AT电脑前调试实验室数据管理程序



05

主持医大教学工作25年

中美实验室合作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设备,在专业和能力方面的培训也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合作期间国外专家送给我科室的一些文献和SOP,科室组织了我们进行阅读与翻译,其中临检的许多篇英文资料,在英语水平低的条件下,硬着头皮学习,请教和翻译,借助这个机会,提高了自己阅读和翻译文章的能力,顺利完成十余篇资料的翻译工作。


还记得当年美国专家送给我科一套珍贵的血液、尿液、体液形态学英文版幻灯片,我们如获至宝,非常珍惜。科室组织大家看幻灯、阅读与翻译并行,读片及考核同步。我也经常拿出这些幻灯片学习,并用他给其他同事及学生学习,在这期间也打下了良好的形态学检验基础。


在中美实验室合作的4年时间里,美国专家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技术,进行大小讲课,现场培训,开研讨会,科内外及与临床的学术交流活动,这都为以后我们检验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我科现行体制下的各种培训活动和教学科研活动,也可以说从那时起到现在一直延续下来,从未间断。


在1992年起我还受科室指定,直接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诊断学教学工作,担负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与实验课实习指导的工作,这一教学任务一做就是25年,参与培养的医大八年制本科学生两千余人。在刚刚担当教学任务的初期,自己编写讲义,配制试剂,准备教学石角标本、写板书,后来发展到制作PPT,参与教学改革,发表教学论文,参与编写教材,甚至主编相关教材,在2017年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级优秀教师称号。


                                                     图7:我的教学任务书

图8 协和医大八年制本科生实验诊断学教学场景 

06

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随着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期间,全国检验医学已经有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各种自动化设备和先进技术发发展,无论是在新技术的开放与应用,实验室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及标准化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这也同样得益于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得益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在改革开放的这40年间,中外学术交流已经延伸到检验医学的各个领域,不仅仅是参观交流,还有更多的学术交流。特别是自动化仪器的引进已经基本和国外持平,由于国力的强大,许多最新上市的自动化仪器设备很快就会在国内见到,甚至同步登陆国内市场。


而学术交流,人员交流更是非常普遍,邀请外国专家来国内讲课,国内学者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讲学,科研合作,青年学者交流等更是非常频繁。

                                     图9  检验科同事与我院张之南教授(右1)

                                      及吴永吉教授(右3)会见接待血液病专家,

                                              ICSH委员藤本敬二教授(右2)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初受益者,这种受益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今我们检验科已经拥有和国外相同的高端检验设备、一流的检验人才、技术和科研能力均处于国内前沿,在复旦排行榜上已经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医院检验科的第二名。


图10 参加在法国举办的国际血液学学术会议

图11 在日本讲课 

图12  在台湾参加血液学分析研讨会上讲课 



07

重视形态学检验,编著图书,进行学术讲座

在自动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的形态学检验这种最考验人的技术能力多年来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培养断代,有些滞后,给整体的检验技术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正是由于在工作初期的形态学训练,特别是接触到的国外形态学资料,也给自己奠定了许多形态学检验的基础,以至于目前在国内临检形态学检验领域,被称为专家,占有一席之地。


近几年来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实验室管理分会等全国大型学术会议以及许多省市的各类学术会上讲授的血液、尿液及粪便的形态检验课程超过百次,足迹遍布全国所有省市和自治区,在临床基础检验这个曾经最不受重视的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应有贡献。

                                         图13   在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临床检验学术会议上发言


                                           图14  在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分会

                                                      全国学术会议上讲课


目前已经发表各类文章60余篇,主编专著13部,其中包括形态学图谱专著4部,副主编及参编的学术专著几十部等,也奠定了自己在临床基础检验这个领域中的地位。

                                  图15  2008-2021年主编图书7部,副主编2部


先后担任过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液体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自动化分析学组副组长、CNAS评审员、中国卫生摄影学会医学教育与研究摄影分会常委、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第一届临床血细胞检验诊断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一些专业评审委员会专家、卫生部人才中心职称考试出题及审核专家及许多专业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专家等多种社会学术兼职。


感恩在协和

个人的取得的成绩与进步离不开北京协和医院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更离不开科室与医院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当年检验科李林、陈民钧、林其燧、王惠珍等老主任对自己的信任与大胆使用,临检组多位前辈老师的指导与训教都是自己进步的重要因素,自己曾经多年担任临检组的组长,之后又担任实验诊断学系临床血液体液检验教研室主任,都是科室对自己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信任所致。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也离不开国内检验前辈的提携和关怀,如叶应妩、王淑娟、朱忠勇、杨喆、顾可樑、金大鸣、王鸿俐等著名教授都曾经对我工作有所教诲、帮助与指导。

                                      图16   在临检中心举办的全国质控会议期间

                                                 与朱忠勇,金大鸣教授合影 


                                                     图17  2017年与检验前辈

                                        沈霞、顾可粱、金大鸣、丛玉隆教授等合影


中华检验医学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更是对我进行过更多的直接指导,推荐我为两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液体液学组的委员及中国医疗装备协和检验医学分会委员、细胞形态学自动化学组的副组长,参与各种科研、图书编写等,这为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此对前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感谢!

                                         图18  丛玉隆教授颁发学组任职聘书


图19  王成彬教授颁发

第十届检验学会临检血液体液组委员聘书

回顾我经历的这40年,深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及时与正确。


在检验医学这个领域,我们的技术与能力、学识与创新、仪器设备、检验方法与流程等已经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


作为这一代检验人,我们历经了40年天翻地覆的变化与进步,经历了从原始检验方法、手工法到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实验室的华丽转身,自己也从一个年轻的检验小辈历练成长为一名高职称的检验工作者、著名的检验专家。


因此可以自豪的说:

改革开放使检验医学走向了现代化,

我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40年,

见证了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

我们是一代

伴随检验医学

走向现代化的人!

                                    图20  1982年与临检组老同事老主任合影

                                    (前排左3陈民均主任,左4李林主任,

                                  右2刘静华书记和时任临检徐世品组长(右1)


图21  2018年与科室同事在实验室内合影



结    语

改革开放这40年,

对于我们每个经历者,

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小步,


而对于我国检验事业的

发展与变化来说,

确实是迈进了一大步。


让我们跟上这个时代,

融入这个时代,

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



本文原作于2018年,修改于2021年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