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一种糖蛋白类激素,由胎盘分泌而得,与垂体类激素FSH、TSH及LH的结构类似。它的α亚单位与这些激素完全相同[1],但β亚单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免疫性和生物活性。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内hCG浓度持续升高,然后缓慢下降,直到妊娠结束,在妊娠期间,hCG浓度如上述进行变化,不正常的出现低值或提前出现浓度大幅度的下降提示出现不正常的状态如宫外孕或即将自然流产。



患者女,24岁,因停经45天,阴道流血1天,加重半天就诊。患者自述出血量少于月经量,入院前阴道出血增多并伴有腹痛,遂急诊入院就诊。该患者就诊时为夜班时间(2021.11.25夜间),检验科夜班同事在化验时却出现了疑问,同一检测标本β-HCG,不稀释(原倍)检测结果为1118.73mIU/mL,稀释(200倍)检测结果为1535.00mIU/mL。


夜班同事发出疑问,到底该以哪个结果为准呢?什么原因造成同一样本(血hCG阳性)因测试模式不一样而出现这种矛盾的结果呢?这种结果会对临床判断造成何种误区呢?


我室配备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了顺磁性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hCG,由于该检测系统有2种检测模式,即原倍模式和稀释模式,原倍模式(HCG5)检测小于线性范围上限1050mLU/mL,当原倍模式下检测结果大于线性范围上限,仪器需进行稀释模式(HCG5d)检测,对标本进行200倍稀释后检测,所有试验均可使用相同的试剂盒。


但为何同一样本同一仪器同一试剂盒,连续两次不同模式测试结果相差如此呢?带着疑问笔者翻阅了资料发现,该试剂盒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下图


图1


这刚好可以回答夜班同事第一个问题,肯定是以原倍模式结果为准。但是同时又发现在该试剂盒线性范围上限1050 mLU/mL与AccessTotal βhCG(5th IS)Calibrator(S5)最高规定值(即,>1350mIU/mL[IU/L])之间形成了一个“灰色地带”


我科室hCG工作流程为先用胶体金试纸条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全部采用稀释模式检测,初筛阴性或弱阳性采用原倍模式检测。所以在初筛时就会出现“灰色地带”样本,介于该检测区间的样本,在做原倍和稀释模式时都会产生数值结果。


分析其原因,本科室所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在检测大于1050mLU/mL的β-hCG时超出试剂盒上限范围,要采用稀释模式,由于仪器部件损耗造成仪器状态问题,高浓度样本带来的携带污染(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的加样针采用了磁性微粒子/超声清洗分离技术,能够避免交叉污染和携带效应等严重的问题[2],但由于如果在遇到β-hCG水平极高的患者,仍然存在微弱的样本携带污染)


反应系统的差异都会给检测带来偏差,而且该试剂使用说明书提出血清样本〔Dil‐TotalβhCG(5th IS)自动稀释或在线稀释均可能产生偏倚>15%的个体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固定高稀释倍数,会造成稀释后的样本不在线性检测范围内,造成一定测定误差。虽然两种模式检测结果不一致,但这两测试值存在的偏差也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该项目我科室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结果均优良。


该患者长期在我院就诊,面对异常情况,我院医生也会进行一个连续的监测,并通过其他辅助检查对病患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评估。


翻阅该患者近期血液HCG检测结果如下图(图2-3)


图2


图3


如果我科室人员发放的是稀释后的结果(β-HCG 1535.00mIU/mL),就有可能会误导临床医生,影响该患者的及时治疗(该患者入院后自述有肉样组织排出并伴有持续腹痛,B超也显示宫内未见孕囊,均提示自然流产)。所以我们检验科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多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发放一份准确的检验报告,临床也应该结合患者综合情况,做出正确的诊疗。



总 结

由于hCG的检测对妊娠相关疾病有诊断、鉴别和观察疗效的重要意义,β-hCG结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3]。因此,在用化学发光检测β-hCG时实验室人员一定要掌握hCG分子的多样性及所用试剂盒的局限性,排除各种引起误差的因素;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加强自身学习、严谨求实,加强和临床的沟通,避免踩到陷阱,为临床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检测报告。同时检验科还需要定期对实验室检测项目进行比对,对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校正,使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准确性,使检验科成为真正的医生背后的“医生”。





【参考文献】
[1]NwabuobiC, Arlier S, Schatz F, et al. hCG: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clinicalap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7,18(10): 2037.
[2]王佳,蔡新,UniCelDXI800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性能评价.临床检验杂志,2008,26(2):157-158.
[3]陈林坤,沈稳,蔡雷鸣,侯健,李莉,厉倩.血hCG高剂量HOOK效应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4):575-576.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