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人,成为正高的升级打怪之路有多难?
曾经收到过一条留言,问:
检验人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好问题,值得展开讨论。
恰逢《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征求意见稿)》和《河南省卫生系列基层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的发布,乘着大家讨论热乎劲,咱们先来聊聊与职责密切相关的“职称”。
■职称的评定
初级——初级检验技师(检验技师)
中专学历,取得员级资格后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四年;
大专学历,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
本科学历,毕业满一年。
中级——中级检验技师(主管技师)
硕士研究生毕业满三年;
本科毕业满五年且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满四年;
大专毕业满七年且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满四年。
高级(副高级、副研究员)
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工程师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或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一项以上。
正高级(教授、研究员级)
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高级工程师(副高)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三篇以上论文或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三项以上。
可以看出,初级和中级职称尚且可以通过学历的提高或工作年限的累积来考取,而高级(副高)、正高级职称不仅需要证明你有职业技能,还需要证明你有科研实力。
■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差别在哪?
高级工程师分为两级三类:高级工程师(副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正高)。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对应于工程类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应于教育类教授。]
带入医疗行业,即副高——副主任医师、正高——主任医师。
同时,技能水平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高级工程师(Senior Engineer)相当于副教授级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professorate senior engineer)相当于大学的正教授级别。
正高级职称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最高级别。
除此之外,职称改变还会带来很明显的薪资改变,这也是很多人执着于职称晋升的原因之一。
■正高的升级打怪之路有多难?
据人民日报报道,自2016年12月到2021年9月,新增高级职称200万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8.8万人,只占高级工程师总人数的9.4%。堪称精英人才中的凤毛菱角。
由上已知,正高级(教授、研究员级)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高级工程师(副高)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三篇以上论文或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三项以上。
据《关于公开征求《河南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征求意见稿)》了解,正高级未来不仅评上难,连申报都很难。
[总则:卫生系列技术类专业高级职称采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适用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理化检验技术、病理学技术、输血技术。]
「新增申报条件」
(五)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讲,每年不少于2次;或者在各级主流媒体、省级以上行业报刊,发表健康科普文章、音视频作品,每年不少于1篇(条);或者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等新媒体平台,每年不少于2篇(条)。
「评审条件」
(一)专业能力要求。
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技师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有所专长。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具有丰富的本专业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技师的能力,有培养2名主管技师的经历。
(二)工作业绩要求。
工作业绩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申报人员应提交任现职以来代表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标志性工作业绩2项以上(第1项为必备)。
(1)解决本专业复杂问题形成的临床病案报告、操作视频、专业技术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2)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课题经费不少于2万元(限第1名)。
(3)结合本专业临床实践,在二类以上推荐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论文2篇(每篇不少于2500字)。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4)获本专业省辖市(厅)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限前3名);或获本专业省辖市(厅)级三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限前1名)。
(5)参与研究并形成的省级及以上技术规范、卫生标准、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1项(限前3名)。
(6)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形成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2项(限第1原始发明人),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看完只想感叹,想成为人上人,就得先吃到苦中苦。成为正高,任(千斤)重而道(百里)远。
■基层人才成为正高,会更简单?
精英人才在大城市过剩,却在基层难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卫生系列基层高级职称申报评审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发布。
「不同申报条件」
(四)申报基层高级职称须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满1年,申报乡镇社区副高级职称须在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以及村卫生室聘任满5年。
(六)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讲,每年不少于2次;或者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等新媒体平台发表健康科普文章、音视频作品每年不少于2篇(条)。
「评审条件」
(一)专业能力要求
在具备所规定的副主任技师水平的基础上,精通本专业某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有所专长。深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于实践。有丰富的基层卫生工作经验,能独立解决复杂或重大技术问题,具有指导本专业下级技师的能力。(不要求培养经历)
(二)工作业绩要求
(1)解决本专业复杂问题形成的临床病案报告、操作视频、专业技术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2)率先在本单位或本地区开展的新技术或新项目,解决基层技术难题,形成的推广使用报告。须附相关原始资料。
(3)结合本专业临床实践,在推荐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论文2篇(每篇不少于2500字)。须附相关原始资料。(不要求学术期刊级别)
(4)主持的课题研究报告、获得的科技奖励等(限第1名)。(不要求科学进步奖级别)
(5)参与研究并形成的技术规范、卫生标准、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1项。(不要求省级及以上)
(6)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形成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限第1原始发明人),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基层人才成为正高,要求的数量没有改变,要求的等级降低,看上去似乎会更简单点。但基层的可用资源与医疗资源相对密集的城市还是不能比的,成为正高的路铺开了,但要走下去还是很难。
成为正高的升级打怪之路只能用一首《行路难》来形容,只能安慰自己“从来无所求,所得皆惊喜”,踏踏实实提高自我技能水平,不断吸纳国内外先进知识,直挂云帆济沧海。
编辑:骆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