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未来新冠抗原检测的重要阵地,应该还包括医院
未来一段时间,新冠抗原检测未必会在居家自检领域有多大用武之地。
3月11日,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其中提到,社区居民有自我检测需求的,可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
此消息一出,瞬间刷爆朋友圈,再加上大众媒体纷纷推出图文并茂的“新冠抗原自检指导流程”,一时间新冠抗原检测似乎与“居家自检”紧紧绑定在一起。
其实,仔细阅读官方发布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未来一段时间,新冠抗原检测未必会在居家自检领域有多大用武之地。
快速抗原检测适用人群
首先,《方案》列出的抗原检测适用人群,“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只排在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和“隔离观察人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接受采访时也说,隔离观察场所是抗原检测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因为隔离人员已经处于可控的风险范围内,加入抗原自测,可以减少人员聚集,同时减轻核酸检测人员压力。
可见在官方和权威专家眼里,抗原检测的第一应用场景,起码在目前,并不是公众居家自检。而对于隔离人员,因为不能随意走动,而统一安排的核酸检测能力毕竟有限,在此情况下抗原自检确实不失为必要的补充。
新冠抗原居家自检需求并不大
其次,目前我国的核酸检测能力和出报告速度,决定了新冠抗原居家自检需求并不大。
新冠抗原检测风靡欧美国家的因素有二:感染率高且核酸检测能力不足。这两个因素起码在目前的中国并不具备。中国目前新冠感染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且新冠核酸检测能力充足,目前国内大部分新冠核酸检测门诊对于“愿检尽检”人员均可以数小时内报告结果。充足的核酸检测能力决定了即使公众怀疑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完全可以通过核酸检测予以确认或排除感染。
抗原检测有一定时间优势,不过在中国目前的核酸检测效率下,优势并不明显,反而是灵敏度不足的劣势比较明显。可以断言,在中国继续保持极低感染率和极为高效的核酸检测能力的情况下,新冠抗原检测并不会因为国家开绿灯而迎来井喷。
医院会成为新冠抗原检测未来应用场景吗?
第三,目前部分省区市已经释放出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集采的消息,如昨天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既然是集中采购,肯定不是供应公众自检使用,而是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和政府机构统一安排检测所需。

检验人关心的可能是,未来新冠抗原检测的应用场景,包不包括医院呢?
笔者的答案是,目前似乎不包括,但未来医院有可能成为抗原检测的重要应用场景,类比甲乙流抗原检测。
虽然《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规定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作为抗原检测的适宜人群,但是并无实际意义。
因为根据目前防疫政策要求,发热患者一律被要求到发热门诊就诊,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关于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早就明确,对于所有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必须进行核酸检测。
更何况目前不具备发热门诊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本没有接诊发热患者的资格,所以虽然《方案》有规定,但目前新冠抗原检测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基层医疗机构,可以说都没有用武之地。
但是,未来呢?
目前中国高效的核酸检测能力是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且以行政命令而保障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快检出感染者,通过流调和管控隔离等方式消灭疫情。面对庞大的检测任务,在核酸检测一线的检验人不少都抱怨不堪重负。
随着新冠病毒长期存在已成定局,未来长期保持如此强大高效的核酸检测能力是否符合投入-产出比?如果新冠核酸检测的报结果时间放慢至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报结果的水平,那么新冠抗原检测在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就会凸显。
甲乙流抗原检测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即使有了荧光PCR的检测手段,也无法动摇其重要地位。因为甲乙流抗原检测出结果的时间极快,而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又要求发病48小时之内使用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疗效。
目前美国已经有辉瑞、默克等多家企业的新冠病毒口服抗病毒药物获批上市,未来新冠抗原检测会不会成为这些口服抗病毒药物的搭配?这或许成为医院大规模开展新冠抗原检测的一个契机。
当然医院开展新冠抗原检测不等于检验科开展新冠抗原检测,也可能对标甲乙流抗原检测,由发热门诊的首诊医师独立完成。
编辑:骆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