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检验科 | 这些仪器和方法你还记得吗?

作者:张业新   6034 2022-03-28

医学检验的发展史,确实经历了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拓荒阶段。对于已经成为现代化人工智能、具有严格质量管理体系的独立学科“检验医学”来说,那些年的那些事,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有一些轶闻趣事值得回忆。

我一直以“刀耕火种”来比喻手工操作时期的医学检验。如今的“体外诊断”、“检验医学”,是近三十年来出现的新名词。

上世纪初,辅助于临床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检查,多是临床医生亲自完成,尤其是私人诊所的“洋医生”(指西医)。

上海某医院,从沪上民国名医梅晋良医生家“获得”的各种化验器材(蔡司单筒显微镜、不锈钢弹簧采血针等),以及德国进口的试剂原料(瑞氏染料、胆固醇等等),即可佐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机构的建立,大一点的医院有了化验室,小一点的医院叫“化验间”,化验人员多以临床医学或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人员为主。

上世纪50年代初,医学化验所举办了几期化验人员培训班,充实到各医疗机构。1950年代中期,中等专科学校开始举办检验班,自此各医疗机构有了科班出身的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人员。

这些早期检验人员中的部分专家学者,通过他们的努力与耕耘,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检验医学拓荒者。

出于对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好奇,我于1972年入门医学检验。入门以后,发现这个行当“挺好玩”的。

    

微观世界


为了练就左右眼都能在双眼不闭的状态下,看清单筒显微镜下的物质,并在纸上画出其形态,就地取材,头发、苍蝇、花籽都放在载玻片上看。惊奇的发现,针尖大的猫脸花(三色堇)花籽,放大400倍后,竟然长得跟螺蛳盖一模一样,原来生物界如此奇妙。

那时候,医院地处农村,蚊蝇较多,由于练就了看显微镜的基本功,几乎每个夜班,都能在发热患者的血涂片中找到虐原虫,而且发现,如果血涂片的尾部找不到阿米巴样滋养体,在血涂片的体部多能找到环状滋养体,“多下功夫”,才能不漏检。


养兔子与噬菌体


我们医院有动物房,除了外科医生作为野战训练,用兔子在针刺麻醉下做阑尾切除术,用过一只兔子,我们科的微生物老师也养了2只兔子,目的是,当培养基平皿上的菌落形态符合志贺氏菌,而血清学凝集试验均为阴性时,将菌种感染兔子眼结膜,作为补充实验。

虽然当时兰州生物制品所的志贺氏菌诊断血清,亚型比较全面,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兔子做实验也不安全,我们到位于陕西路上的上海市防疫站买来噬菌体,最终解决了诊断血清亚型不全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不用兔子了,在外科医生的协助下,取出兔脑,制作了兔脑粉,用于配置凝血酶原检测的试剂,物尽其用。


蟾蜍试验与湖南化剂组


妊娠试验,那时候叫“雄蟾蜍试验(格利麦尼尼Gallimainini)”。临床医生开出化验单,我们就到医院的后院去“逮蛤蟆”。两个手指捏住蛤蟆的“胳肢窝”,会发出“咯咯”声的,就是雄蟾蜍。逮回来以后,将玻璃吸管插入雄蟾蜍的肛门,取得尿液,置于显微镜下,没有精子的,可以用来做试验。

先将患者尿液注射到雄蟾蜍皮下,放置铁笼子,第二天,取出雄蟾蜍,同样将玻璃吸管插入雄蟾蜍的肛门,取得尿液,显微镜下看到“眉毛”样的精子,是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如果做稀释试验,用于诊断“葡萄胎”,则要逮数只雄蟾蜍,分隔段的铁笼子也是要编号的。

为了适应临床越来越多的妊娠试验标本,上海市医学化验所研制出了妊娠试验的乳胶凝集法,试剂到市医学化验所购买,做实验的玻璃板(三毫米厚的玻璃,背面涂满黑色油漆,正面以红色油漆划出若干方格),则要到市医学化验所(位于泰安路)后面的“湖南化剂组”,一个小洋楼里购买。

至此,“雄蟾蜍试验”退出历史舞台。


沙利氏比色计与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


很多年以来,血红蛋白测定都是“毛估估”的,也就是以沙利氏血红蛋白计作为检测工具的“沙利氏法”。

这个方法,是用沙利氏血红蛋白计,以1%盐酸溶液酸化血红蛋白,使之呈色,再以蒸馏水稀释至与标准管色泽一致,读取刻度值,即为每百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克数。

这种检测方法的影响因素太多,除了玻璃刻度管的透明度、呈色反应时间的掌握,还有人眼对黄褐色敏感度的差异,只能算是“毛估估”了。

1978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和国际病理学会在联合发布国际性文件,重申了WHO和ICSH推荐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emiglobincyanide,HiCN)测定法,为人血红蛋白测定的标准方法。此后,各医院的化验室开始自己配制试剂,改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检测血红蛋白。

由于该试剂的配置过程中,需要用到氰化钾,而开瓶后的氰化钾极易潮解,既不安全又影响称量准确度。这时候,上海市临检中心有了标准化的成品试剂供应,结束了血红蛋白检测“毛估估”的历史。


化学危险品与话梅糖、洗耳球


我们那时候的化验试剂都是自己配制的,每家医院的化验室都有试剂原料储存柜,化学纯、分析纯等化学原料,不乏硫酸、盐酸等化学危险品,由医院的外勤人员持“危险品采购证”,到福州路上的一家化学试剂商店购买。这些化学危险品中的硫酸、盐酸,在配制0.1当量的浓度时,都知道最后缓慢加入,以免发“事故”。

冰醋酸是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都要用到的,危险性也不及前二者。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就是尝到了话梅糖的味道。因为那时候的操作,是用嘴对吸管(玻璃刻度吸管)吸取试剂的,在一次操作时,不小心将1%浓度的冰醋酸吸到了嘴里,感觉就是话梅糖的味道,如果甜一点就更像了,莫不是话梅糖就是用冰醋酸“配制”的?

有了这次教训,我到耳鼻喉科要了一个洗耳球,改用洗耳球对准玻璃吸管吸取试剂。在此之前,看到长海医院检验科的老师,使用“改良”过的水银血压计的“加压球”吸取试剂,感觉我这个洗耳球比他们的“加压球”好用。


移液器的“祖先”——“玻璃三通”


在自动生化分析仪出现之前,使用刻度吸管,将试剂从大容器里吸出来,加到试管中,感觉很费时。于是就有人发明了一种快捷的移液方式,将一支5毫升的玻璃注射器,固定在一块木板上,接上一根橡胶管子,用一抽一推的方法,将试剂加入试管。

长海医院“调防”回沪后,为了解上海检验发展现状,凌代文主任带领科室人员,到中山医院检验科取经,我正在他们那里进修学习,也一同前往。

中山医院检验科的老师拿出一种可以快捷移液的“新式武器”——“玻璃三通”,这种h型的玻璃管,内置二个不同方向的活动玻璃塞,一端连接注射器,另两端分别连接试剂瓶和试管,这样操作更加便捷。

中山的老师说,这是他们通过友好关系,请玻璃厂的工人师傅加工的,由于是在细小的玻璃管腔内烧制活塞,成品率不高。

我们带回来几个,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试剂中的结晶物容易致使活塞堵塞。

若干年以后,市场上出现了“求精”移液器,不仅解决了加试剂的问题,也消除了因加样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从“玻璃三通”的发明到移液器的出现,圆了老一代检验人的“梦”。


尿酸检测与肚子疼


物资匮乏年代,临床上很少见到痛风患者,一般的小医院也不开展尿酸检测。1975年,在长海医院进修,每天只有大约不到10个尿酸检测标本,用的是“磷钨酸法”,其实就是“博朗氏法(Brown)”,那时候也有叫“氰化钠-尿素法”的,如同“本-周氏蛋白测定”要改为“凝溶蛋白测定”一样,为适应一个时代的应变使然。

这种方法检测尿酸,试剂中要用到5%浓度的氰化钠,每个样本的试剂用量为5毫升,完全开放式操作,也没有佩戴口罩手套一说,知道是“剧毒”,操作时小心翼翼,仍感觉一股异味直冲脑门。几天之后,发觉到了中午就肚子疼,吃不下饭,到医院对面的小饭店喝碗面条,才会舒服一些。查了相关资料,也没发现此物有异常气味甚或引起腹痛的文字说明。

痛风成为多发病以后,各家医院尿酸检测的样本量日渐增加,检测方法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再也用不到氰化物了。现在看来,实验室安全和严格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多么的重要。


血糖、血脂普查


有一年,继上海市“肝癌普查”之后,又进行了一次上海市郊县农村“血脂、血糖、肠道寄生虫感染普查”,除了“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寄生虫卵,对农村老年人群做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的检测。

我们医院地处郊县,被列入参加普查的单位,市卫生局下拨一台生化比色仪。原先做生化检测,使用581G光电比色计,几块插入式的滤光片,反应液由手工倒入比色杯,读取吸光度值后,在曲线表上查找对应的浓度值,应对大样本量就“捉襟见肘”了。

有了生化比色仪,不仅反应液是自动吸入比色杯的,而且吸光度值直接换算到浓度值,显示在仪器的数字光电管上,直观且快捷。这大概就是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雏形吧?

这次普查的结果还是有点令人意外的,寄生虫卵的阳性检出,除了常见的蛔虫卵,钩虫卵的检出率也不低,而血糖和甘油三酯增高的样本,在农村老年妇女中也较多见,可见当时农村的卫生习惯与饮食结构还是需要干预的。


发现酷似肝吸虫卵的镜下物


有一天,我的同事在一份粪便标本中看到“许多”“肝吸虫卵”,仔细辨认后,感觉不像,褐色不够深,也看不清那个“小盖子”。

科里有一台奥林巴斯显微摄影装置,我将这个酷似肝吸虫卵的标本拍摄了几张彩色照片,带到上海市临检中心,请教金大鸣老师。金先生说:“我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肝吸虫卵,不过,你可以回去问一下这位患者,是否在服用灵芝粉。”

回到医院,找到这位患者,果然在服用某品牌“灵芝粉”。遂取患者服用的原包装,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与粪便标本中完全相同形态的“肝吸虫卵”——灵芝孢子,真相大白。

带着比对照片,找到金大鸣老师,咨询可否在杂志上发文章。金先生说:“目前我们这本杂志尚不具备印刷彩色照片的条件。”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此又想到,这个灵芝粉呈孢子状态服用,最后排出来的仍然是完整的孢子体,其壳坚硬,保健功效是否会打折扣?

其时,广播电台每日清晨做此品牌的商业广告,便拨打热线电话至广播电台,将实验室观察到的现象告诉现场编辑。不多时日,“破壁灵芝孢子粉”就在广告中出现了。


澳大利亚相关抗原与“稀释棒”


有哪位老年同道还记得“稀释棒”吗?

这要从澳大利亚相关抗原说起。

最初发现于澳大利亚本土人血清中的一种抗原物质,简称“澳抗”(澳大利亚相关抗原)。后来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经常出现这种抗原,故又称为肝炎相关性抗原(HAA),也有叫“肝炎协同抗原”的。

后经各国专家反复研究,发现HAA只出现在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无关。为避免混淆,经世界卫生组织肝炎专门会议正式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当时已经有检测甲胎蛋白的双向免疫扩散法,HAA的检测也可以使用此方法。但是一块平皿上,除了阴阳性对照,只能做2个样本。应对较大样本量,HAA的检测使用间接血凝试验。

做这个试验,除了V型血凝板,“稀释棒”不仅是需要定量的工具,也考验操作人员的技巧。

这种稀释棒形似小时候玩的游戏棒,向下的一端圆形,有八等分深槽,需严格定量,操作人员双手合十,掌握8或12根稀释棒的顶端,使稀释棒呈扇形,下端插在V型血凝板的8或12个反应孔里,来回搓揉,提起插入下一排反应孔,直至最后一排,不能错位,如同演杂技。

随着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二对半的出现,“稀释棒”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血液保养液与急诊用血


早些年,由于交通运输不便,临床急诊用血,可以在医院内进行采供血。医院到市里的“血库”购买血液保养液,保存在检验科的血库冰箱里,保质期内使用。

一旦临床急需用血,科内的采血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以后,供血者的手臂伸入采血间,扎好水银血压计的气囊带,加压至150毫米汞柱左右,将采血针刺入静脉,并连通至装有保养液的储血袋。

记得,我们医院的一位儿科护士,曾经多次为急诊患儿无偿献血,就是在我们科内完成的。


检验科里的算盘和计算尺


早已不知去向... ...




结语




“陈芝麻烂谷子”地写了这么多,无非是记录下一点历史,相比于当今,微不足道。

今天的检验医学,不仅有国际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仪器、设备、操作方法也都人工智能化了。如同其他领域,检验医学也曾经历过“刀耕火种”的拓荒历史阶段,是否也可以建立一个“检验医学历史博物馆”,让人们记住过去,不忘初心,开创更加美好、优秀的检验医学学科。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