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隐血试验结果截然不同,到底谁对谁错?

作者:朱名超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4380 2022-04-20

粪便隐血试验(occultbloodtest,OB)是通过化学或免疫学手段检测粪便中是否含有少量红细胞,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易为患者接受,常作为对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1]。

因此隐血试验结果对临床医生诊治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当两者隐血试验检测方法结果不同时该如何报告的问题。

前几天我们科室就遇到一个这样的案例,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聊一聊。







一个同事在隐血试验,先是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5个样本中有3个阳性,分别是1、2、5号阳性,但是5号明明是明显的柏油样便,为何做出来弱阳性,于是他有用化学法纸片做了一个验证,看看是不是试剂有问题,结果出乎意料,居然变成了2、3、5阳性,1号阴性,5号强阳性了(如图1、图2)。1号和3号结果完全相反?难道加错样了,他又重做一遍,结果依然如此。

图1 免疫胶体金法

图2 化学法结果

他找到我,问问原因,我说这个很正常,免疫胶体金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化学法,免疫法是基于抗原抗体检测的基础建立的,抗原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而化学法是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反应的一种显示法,容易受到铁剂、维生素C等化学物质的干扰。不信,你可以看看试剂盒说明书,他们的检测限是不一样的。



于是,我们找来试剂盒说明书,我们看到了免疫法的最低检测限是0.2ug/mL,而化学法(匹拉米洞法)最低检测限是50ug(Hb)/g(stool),如下图3、图4

图3 化学法(匹拉米洞法)说明书
图4 免疫胶体金法

二者换算一下,以水的密度来计算(水的密度为1g/cm3,那么1g水的体积等于1g除以1g/cm3,所得结果是1cm3,而1cm3=1毫升,所以1毫升等于1g),0.2ug/mL≈0.2ug/g,那么相当于免疫法的敏感性是化学法的250倍,因此现在可以看到差距了吧。解决了敏感性这个问题,那就找到了为什么3号样本免疫胶体金法阳性,而化学法阴性的问题(假阴性)。

第二个问题为何2号样本免疫胶体金法阴性,而化学法阳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经典的隐血试验——化学法。化学法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催化H2O2作为电子受体是色原物(邻联甲苯胺)氧化而显色(如邻联甲苯胺氧化为邻甲偶氮苯显蓝色)[2]。本法原理与之类似:利用匹拉米洞当作呈色指示剂,在酸及H2O2的作用下,与血红蛋白反应,产生紫蓝→紫红的颜色,据此来进行判读及对阳性结果半定量。

第二个问题的原因还是从说明书上找,化学法(匹拉米洞法)说明书(图5)注意事项中明确写出,“检验前2 天内建议应禁食动物血、脏器及含叶绿素类食物;铁剂、中药、维生素C 等药品,以尽量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这些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图5 化学法(匹拉米洞法)说明书

而免疫法具有特异性,说明书(图6)上明确标识“特异性检测人血红蛋白,与动物500ug/mL的动物血红蛋白(鸡、鸭、猪、牛、羊)、500ug/mL肌红蛋白、1000ug/mL维生素C、含过氧化物酶的10%白菜提取液、1000ug/mL硫酸亚铁、10%金银花提取液均无交叉反应”。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应该以免疫法结果为准。

图6 免疫胶体金法

第三个问题,为何柏油样便的5号样本,免疫法做出来是阴性的?这个问题学免疫的同事肯定知道答案,那就是我们常见的钩状效应(Hook效应),还是说明书上可以快速找到问题的关键。

图7 免疫胶体金法

出现柏油样便,血红蛋白浓度超出2000ug/mL,就会出现Hook效应(图7),需要将样本进行5-10倍的稀释后重测。我们将样本进行了4倍稀释后,结果为阳性。如图8

图8 免疫胶体金法(稀释4倍结果)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时,一定要记得查看我们的试剂盒说明书,说明书是最直接、最准确能够帮我们快速找到问题答案的捷径,化学法与免疫法之争,在我们的教材和很多文献[3-6]中都已有描述,但是对于很多基层检验工作者来说,仍然有很多应用和解读的误区,因此,掌握好我们检验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还有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起来,否则,可能会导致自己无法解释的错误。检验人既要细心,耐心,和爱心,还要“有心”。做一个“有心”,有温度的检验人。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