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异常化验结果,别忘了药物干扰!
随着临床药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药效动力学过程逐渐清晰,药物使用对于临床化验的干扰也逐渐被认知并受到广泛重视。有研究表明,当患者服用1种药物时,实验干扰占7%;服用2种药物时占16.7%;服用3种/4种药物时占66.7%;服用5种药物时受干扰的实验高达100%。
「什么」是药物干扰呢?
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是指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以及作用于检验试剂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
药物干扰有何「不良后果」呢?
药物干扰后,化验结果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假正常值或假异常值等,或者出现无法解释的临床检验结果。不仅影响检验的准确生和可靠性,而且会导致临床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严重者危及生命。
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对于化验项目的影响也纷繁复杂。这里,我们与大家共同分享部分血、尿项目的干扰药物及结果变化。
总的来看,服用药物可造成理学检查、生化、常规等各方面化验结果的不精准性。在评价化验结果,尤其是异常的化验结果时,务必考虑到“药物干扰检测”现象,正确理解药物干扰后检测结果,以给予临床诊疗科学、准确的实验室指导。
编辑:骆秉涵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