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突发儿童不明原因急性重症肝炎?检验人能从中学到什么

作者:方研   2022-05-13

欧美出现儿童不明原因肝炎病例,ALT水平升高显著

2022年4月5日,英国卫生部门向 WHO 通报苏格兰地区出现了10例不明原因的儿童急性重症肝炎。当地研究人员于4月14日在《欧洲监控》(Eurosurveillance)公布的最早一批临床数据表明,大多数患儿血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超过2000IU/L,而正常值应该是在10-40IU/L。公布的13名苏格兰儿童里有5名腺病毒检测阳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公共卫生部官员也在采访中确认当地9名患病儿童中有5人腺病毒-41型呈阳性。

最新消息是,这种儿童不明原因肝炎已经蔓延到了亚洲。日本厚生劳动省4月27日表示,一名儿童因不明类型的严重急性肝炎住院治疗,这被认为是亚洲首例报告病例。在日本发现的首例亚洲感染肝炎的儿童中,并未检测到腺病毒,新冠检测也呈阴性。5月5日,印尼卫生部发言人西蒂在雅加达通报,该国出现3名死于不明病因肝炎病例,分别为11岁、8岁和两岁儿童。据5月7日中国国家卫健委消息,目前中国尚无报告有儿童感染不明原因肝炎的病例。

是什么引发了儿童急性重症肝炎?医学界有对腺病毒的猜想,也有与辉瑞mRNA新冠疫苗相关的探讨,但是目前尚无定论。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生化指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其测定时要关注干扰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不管本次欧美出现的儿童急性重症肝炎是由哪种病原体引起,但是根据报道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部分患儿出现黄疸,且ALT往往升高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到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小部分胆红素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无效红细胞生成),还有少量胆红素来自其他各种含血红素蛋白如细胞色素P450。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生理情况下,正常成年人(70kg)每小时有(1~2)*108个红细胞被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系统细胞识别并吞噬,每天释放约6g血红蛋白(每克血红蛋白约可产生35mg胆红素)。释出的血红蛋白随后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可降解为氨基酸供体内再利用,血红素则由单核吞噬系统细胞降解生成胆红素。

正常人每天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产生250-350mg胆红素,但肝细胞对于胆红素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正常人肝每天可清除3000mg以上的胆红素,因此血清中胆红素的含量甚微

而当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及排泄能力下降等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含量增多。当血浆胆红素含量超过17.1μmol/L(10mg/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在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而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由上可知ALT与AST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的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质内的ALT和AST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ALT与AST的酶活性升高,在中等程度肝细胞损伤时,ALT漏出率远大于AST;此外ALT与AST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47小时和17小时,因此ALT测定反应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较AST为高。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内AST的释放,血清中AST/ALT的比值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脂血、黄疸或溶血等血清,可能会引起测定管吸光度增加,进而干扰ALT测定值[4]。而肝脏疾病患者往往出现血清中胆红素的升高,而ALT、AST等肝脏生化指标又在肝病诊断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所以血清中过高的胆红素对于这些项目的干扰尤其值得注意,应当及时发现并预先予以妥善处置,以消除干扰因素。

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干扰因素的消除方法包括正确处理标本设置双波长利用实验指数等方法。

如黄疸患者样本会通过增加整个反应体系的本底来干扰待测物结果,因此可以通过正确处理标本如通过试剂空白或对样本血清进行稀释来消除干扰物的光吸收本底及其本身吸收曲线漂移带来的影响

同时黄疸患者样本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光谱存在,胆红素在400~500nm处有强吸收峰,其波长往往与待测物的测定波长有重叠。为排除这些干扰可通过选用适当的副波长来消除样本中高胆红素的影响,同时注意副波长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待测物质和干扰物质的特性[7]

临床生化检验直接选用干式生化系统进行检测也是个不错的去除干扰的选择。

干化学式生化分析仪与配套干片试剂组成一个检测系统,将生化检测所需的试剂固定在具有多层复合膜结构的载体上,形成固相试剂,这就是传说中的干片所使用的多涂层薄膜技术

与湿化学去除干扰物质在本质上不同的是,干化学使用的多涂层薄膜技术,最上层为扩散层,能使标本均匀分布,并过滤大分子,将溶血、脂血及胆红素血的干扰降到最低;中间各层是反应层,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3]

干化学去除溶血、脂血以及胆红素的干扰主要是通过扩散层的屏蔽作用,使干扰物质不参与到反应体系中,并且对光学检测不产生影响,这是因反应载体不同所带来的差异。

综上所述,在疫情不断变化的当下,检验人也应当结合大环境的变化而关注检验项目的变化,样本中的干扰一直是实验室常说常新的话题之一,这次的案例提示我们关注过高的胆红素对于ALT等指标的干扰需要更多重视,干式生化分析仪是解决干扰问题的可信赖解决方案之一。



• 参考文献
[1]  李凡,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
[2]  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6-127
[3]尹一兵,倪培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5-176
[4]  徐克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8-149
[5]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62-363
[6]  查锡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1-377
[7]陈明坤,李闻捷,张建荣.溶血、脂血、黄疸样本对生化项目检测的干扰机制及消除[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6):2272+2275.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