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北京多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查的「混检」究竟是怎么回事?

作者:郭小兵   4343 2022-05-31

当下,国内本轮新冠疫情防控渐入尾声。在党的正确决策下,在全国人民一致努力下,在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畏拼搏下,各地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圆满实现社会面清零。

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是核心,不仅涉及患者的初筛、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更是各地封控、管控举措制定的重要依据。然而,核酸检测环节中,多地竟然出现了极其不该发生的事情,在原已混采的基础上,再进行混检,导致检验误差风险陡然上升,假阴性率显著增高,并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据5月29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对阳性病例既往阴性检测结果的样本溯源检查,通过视频检查和查看PCR仪上的扩增记录发现,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溯源记录不完整,记录规则不清晰,不能提供原始标本流转单和扩增板原始纸质记录,部分时间点扩增文件记录与实验室自述检测数量不符,违规对多管样本进行混管检测

以上情况严重违反质量安全规定,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导致对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发现和管控不及时,造成疫情进一步传播风险。

据平安北京通报:

近日,在连续查处“北京朴石”“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涉嫌违法犯罪问题后,5月28日,根据卫健部门转递线索,北京警方又对“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立案侦查。


初步查明,该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加赶进度,严重违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操作规范,在明知超量混检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准的情况下,仍然采取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目前,该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某(男,52岁)等8人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何为混采利弊如何

01 标本混采是将多个受检者的样本采集到同一个采样管中,然后集中提取核酸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结果可反映混采受检者的病毒携带状况。
02 混采技术已有5混、10混、20混等方式。具体而言,5混、10混、20混是指分别将5位、10位、20位筛检者的标本采集到同一个采样管中,然后集中进行核酸检测。
03 标本混采可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可反映混采筛检者感染状况。混采成本及收费相对较低。本法适合于大规模筛查,或预期阳性率不高的人群检测。
04 因同一管筛检者较多,导致标本粘稠度较高,从而影响核酸的提取效率。如新冠快检法结果受标本性状影响较大,故常会限制混采人数(一般为3人以下)。
05 因若出现阳性,同一管筛检者均需暂时单独隔离,并及时进行复查。故混采时会导致隔离人数相对增多,造成损失。当然,同因检测时限延长造成疫情扩散相比,混采还是非常可取的。
06 在混采过程中,因管口反复开闭,会增加污染的几率。
07 若实行条码信息管理,则混采,尤其是20混、10混的标本,在采集及信息录入过程中,因条码多或相互粘连等原因,从而容易造成信息遗漏。

何为混检利弊如何
01 混检常指新冠标本采集(单采或混采)并送至实验室后,在实验室检测时,将多管样本分别取相同体积混合在一起,进行核酸提取后检测,此方法也称为“样本混合”。
02 样本混检相当于将标本多倍数稀释,对于病毒含量较少的标本检测时,容易造成假阴性。
03 采用混检方法检测核酸,所用方法的灵敏度必须足够高。而现有核酸检测试剂盒,尽管标注的最小检测限度较低,但因核酸提取效率、标本采集部分差异等原因,实际检测过程中达不到标注的灵敏度。这点从全国室间质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室间因方法学、实验室条件不同,对于痕量病毒/弱阳性标本检出率存在差异。
04 因不同的核酸检测基因靶标在病毒自身丰度不同,故采用混检方式检测,出现单阳结果的几率增加。
05 对于已知或预估样本中病原体载量较高的标本检测时,混检或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06 因最终混检后,每标本管中包含筛检人数过多,故在信息录入及结果报告过程中,出现漏录漏报的几率较大。
07 基于上述,在新冠核酸筛检过程中,尤其是大规模筛查,或预期阳性率不高的人群检测时不予许采用,若违规操作并由此造成恶果者,将会受到严肃的刑事处罚。
总而言之,核酸检测是进行新冠诊断的金标准,同样也是无症状感染人群的必要筛查手段。及时筛查、尽早确诊,尽早隔离,是实现“动态清零”战略目标的关键。
作为核酸检测人员,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遵照国家要求,认真落实制度,科学选择检测方案,力保精准检测,遏制疫情传播,降低经济损失,让广大群众尽快恢复到安宁、幸福的生活中来。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