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总闹乌龙,真假难辨!万万没想到,“真凶”就是它!

作者:张阿芫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检验科 2022-06-1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感染后可导致全身多器官的损害。由于梅毒进展缓慢,常出现长时间的潜伏感染,并且显性和隐性感染患者都具有传染性,故梅毒的发生率在我国一直呈上升趋势。


对于这个“不太光彩”的疾病来说,检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以免造成患者的身体和精神负担,最近遇到一个案例如下。



某日,当审核流病报告时,一患者梅毒检测结果阳性,报告单如下图:



根据WS 273-2018《梅毒诊断》规定,临床上可根据实验室条件选择任何一类血清学检测方法作为(初筛)试验,但初筛阳性结果需经过另一类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复检确证,才能够为临床诊断或疫情报告等提供依据。有条件时亦可同时做这两类试验。

我院采用CLIA(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进行复检,流程如下图所示:


我院采用的非特异性抗体试验为RPR,于是用RPR复查样本,结果为阴性,如下图:



两次结果不符,于是按照流程加做TPPA(梅毒明胶颗粒凝集试验)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由于TPPA为梅毒螺旋体检测的“金标准”,通过RPR及TPPA两种检测方法复查,结果均为阴性,所以报告单最终结果判定为“阴性”。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次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时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简单阐述一下CLIA法的工作原理:它使用多种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制备固相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相同蛋白作为标记抗原,与样本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形成形成双抗原夹心,经洗涤后加入发光底物液,测定其发光强度,根据S/CO值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首先将该患者样本取出,观察患者血清呈清亮淡黄色,无脂血及溶血,排除样本因素的干扰。之后又检查了仪器及试剂情况,当天质控结果一切正常,试剂开瓶时间均在有效期内,那么干扰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多篇关于老年人引起梅毒假阳性的案例,主要是因为身体的多个器官正在经历衰老退化的现象,并且很容易结合更多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这会导致身体机能出现抗体

此外,老年人免疫功能很弱,
血清中出现异常蛋白质,如白蛋白抗体,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强烈干扰,从而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而且免疫系统较弱一旦感染会引起疾病反应,导致
身体对梅毒交叉产生抗体反应,如麻风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等。


于是,针对以上可导致梅毒假阳性的可能性,查阅了该患者病历资料

患者性别:女,年龄63岁;现病史:患者1年前发现双侧甲状腺肿物,无疼痛、无声音嘶哑、咳嗽等不适,无呼吸及吞咽困难。


行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右叶中部实性肿物伴钙化—考虑恶性(5级),右上中下颈及双下颈气管旁多发实性肿物—考虑转移瘤;甲状腺左叶下极实性结节——考虑:1.不典型结节性甲状腺炎。2.恶性待除外(4a级);甲状腺左右叶多发结节—考虑结节性甲状腺肿(2级),后复查发现肿物渐大,为行手术及综合治疗入我院。


入院完善各项检查,于2020-7-10在全麻下行“全甲状腺叶切除+右颈淋巴结清扫”,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伤口愈合良好,平稳出院。后患者为行碘131治疗。


入院Tg分别为1583.00ug/l,780.37ug/l,718.5ug/l。服碘前后给予止吐、激素预防炎症等对症支持治疗,并于服碘后给予甲状腺激素纠正甲低,替代、抑制治疗。患者耐受良好,平稳出院。

通过查阅病例得知该患者无基础性疾病,故而排除了老年人引起梅毒假阳性的因素。

得知患者为甲状腺肿瘤后,又查阅了该患者的甲功检验报告,如下图:


由于该患者为术后检测,故T3、T4、FT3、FT4水平降低,负反馈作用于垂体使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升高,甲状腺球蛋白(Tg)对于甲状腺肿瘤患者,如果接受甲状腺全切除,Tg水平则反映有无复发,即判断预后的敏感指标。

同时,Tg测定还可用于评估甲状腺炎的活性,炎症活动期血清Tg水平升高,急或慢性甲状腺炎Tg也会升高[1]。

难道该患者梅毒假阳性与甲状腺肿瘤有关?


于是,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文献。文献指出,肿瘤患者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一般人群,可能由于某些肿瘤抗原与梅毒螺旋体抗体存在相似的表位,肿瘤患者体内产生的肿瘤抗原能与梅毒螺旋体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或肿瘤患者体内产生的一些异常蛋白干扰了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反应[2]。

除此之外,该患者B超结果显示患有不典型结节性甲状腺炎,而结节性甲状腺炎大多是由于桥本甲状腺炎所导致的甲状腺呈结节样改变。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研究证实,当年龄≥60岁,患有恶性肿瘤、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为患者血清学生物假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3]。

通过查阅文献,找到两个可能导致该结果呈假阳性的影响因素。由于该患者尚在治疗中,无法继续验证其准确性,但通过对此次结果的深度分析,也让本人对梅毒检测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总结如下:


编辑:骆秉涵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