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中出现的“胆酶分离”是什么?

作者:方研   2022-07-08

重型肝炎中出现的“胆酶分离”是什么?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1]。在重叠感染、机体免疫状况异常、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他并发症(如甲亢、糖尿病)等病因及诱因下可表现为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可见: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常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大于1.5)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小于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素上升大于正常值10倍。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可出现血氨升高、胆酶分离等。


胆酶分离中的“胆”指胆红素,而“酶”指血清氨基转移酶。用于肝功能检查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在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而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由上可知ALT与AST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时血清的含量很低,但在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质内的ALT与AST释放入血浆,致使血清ALT与AST的酶活性升高,在中等程度肝细胞损伤时,ALT漏出率远大于AST;此外ALT与AST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47小时和17小时,因此ALT测定反应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较AST为高。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内AST的释放,血清中AST/ALT比值升高[2]


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20~50倍,甚至100倍,ALT升高更明显,但转氨酶的升高程度与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为“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2]。其原因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对胆红素处理能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出现黄疸加深;同时转氨酶因为已经维持在高水平相当长时间而进行性耗竭,从而下降。


参考文献


[1]传染病学(第9版).李兰娟,任红.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诊断学(第9版).万学红,卢雪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