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娆万千,它是谁,究竟从何而来?
患者,男,65岁,临床诊断:直肠恶性肿瘤,尿常规结果如图1。尿干化学:亚硝酸盐+,尿蛋白±,PH 5.0,SG 1.030,余正常。尿沉渣有形成分:细菌3825个/uL,结晶86/uL,类酵母菌46/uL,余正常。
图1
由于尿蛋白弱阳性、亚硝酸盐阳性,将尿液离心镜检,低倍镜下如图2,发现除草酸钙结晶、真菌外,还有另一种不明有形成分,镜下形态呈现一种妖娆万千的姿态,千奇百怪?
(说明:黑色箭头为信封状的草酸钙结晶,蓝色箭头为真菌,红色箭头为不明有形成分。)
图2
转换到高倍镜下如图3、4,不明有形成分更加清晰、显而易见。
图3
再看几个高倍视野,如图4、5,尤其是图5可见不明有形成分中间竟然还有空泡?
图4
图5
此种有形成分就像是一根绳子中间打了一个大大的“结”一样,但困惑的是为何尿液中会出现该形态?它是谁?从何而来?为何呈现如此形态?
既然临检组无法准确把握其形态,于是请教微生物组同事帮忙鉴别,告知这是一种变异的细菌,就像是L型细菌,患者很可能是使用过大量的抗生素类、化疗类等药物治疗,导致细菌变异,其形态呈现了一种不典型形态,中间的“结”就像是鼓包了一样。从形态上看,该变异细菌为杆菌的可能性更大。
【追踪病史】
查阅电子病历发现患者因结肠恶性肿瘤1年余、头晕乏力1月入院,睡眠欠佳,饮食差,小便正常,解粘液血便,体力明显下降。某院肠镜提示“直肠占位性病变”,病理提示“结肠腺癌”。后转另一医院诊断为“结肠癌继发肺部转移”。
在我院检查后,初步诊断有:重度贫血(RBC 2.31×109/L、HGB 53g/L)、电解质紊乱(K离子2.63 mmol/L)、低蛋白血症(ALB 29.4g/L)、直肠恶性肿瘤。
【染色鉴赏】
尿沉渣湿片镜检可能对其形态并不是很直观,于是行革兰染色镜检,如下图,该变异细菌染色成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综上所述,在恶性肿瘤患者尿沉渣出现的异常有形成分为变异的细菌,考虑药物所致,且该变异细菌来源于杆菌的可能性较大。
L型细菌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本质上是细菌的一种变异现象(L型变异),属于形态和结构的变异,几乎所有细菌都有L型存在。细菌L型常在做药敏试验时即可返祖变为原来的形态,故细菌L型只有在形态染色、生长特点和返祖试验符合时,才可确定。
对照本案例患者尿液中异常的细菌,考虑到确定L型细菌还需其它依据,特别是生长特点,我们尚缺一些特殊的培养基,故我们将其归为变异的细菌,杆菌来源的出处较大,而不定论为L型细菌。
既然药物可以导致细菌变异,同理,细胞是否也可以变异呢?答案是可以的,曾经自己在实习期间,血液室老师就遇到过药物导致细胞变异,非常难辨别,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形态镜检不仅包含临检组的体液、血液、积液等,还更应包括微生物组的细菌形态,甚至病理科相关的液基细胞形态,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