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白带常规
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俗称“白带常规”)是临检体液窗口接触比较多的一个标本类型,正常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为4.0~4.5。
一般来说,真菌和滴虫各自适宜的生存环境PH不同。在镜检时,要么只看到真菌,要么只看到滴虫,几乎很难遇到同时感染了真菌和滴虫的阴道分泌物常规。但近期遇到的一个妇科患者,女,50岁,其白带常规中却意外的检见了。
11月9日临检班,在镜检某患者白带常规时,低倍镜下见运动活泼的阴道毛滴虫(简称“滴虫”),同时看其清洁度比较严重,背景大部分是球菌、白细胞,清洁度Ⅳ度无疑。于是,便让实习同学镜检,加深对滴虫形态的识别。
同学在看完滴虫后,转了几个高低倍镜视野说道:“老师,有真菌勒!” 这话顿时让自己有点懵,滴虫+真菌?以前的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认为,在白带常规中,真菌和滴虫是不能同时检见的。
随后,自己镜下一看,果真是滴虫+真菌,如图1、2为低倍镜视野,黑色箭头为真菌(可见假菌丝),红色箭头为滴虫。
图1
图2
转到高倍镜视野拍摄,如图3、4、5,黑色箭头为真菌(可见中间一小亮点,为细胞核),红色箭头为滴虫,有的隐约可见滴虫鞭毛。
图3
图4
图5
由于自己也是第一次看到同时感染真菌+滴虫的白带常规,会不会是污染或者患者有没有症状?经询问患者得知,主要症状为瘙痒。而外阴瘙痒的症状,既可见于滴虫性阴道炎,也可见于真菌性阴道炎。污染的因素可排除,妇科取材为一次性标本。
综上,患者阴道分泌中真菌出现假菌丝,说明真菌繁殖旺盛,时间较为长久,而滴虫为近期感染所致,故出现了真菌+滴虫同时感染。
1、真菌性阴道炎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假丝酵母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其阴道PH通常<4.5。[1]
而阴道毛滴虫生存力较强,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在PH5.0以下环境中其生长受到抑制。[2]
翻阅检验教科书,滴虫性阴道炎的发病与阴道内环境关系密切,滴虫寄生后,可阻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使乳酸生成减少,使阴道内PH转变为中性或碱性,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为致病创造条件。[3]
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中,正常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为4.0~4.5。
如果单纯从PH考虑,滴虫与真菌的生长环境难免会互相冲突。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假设该患者的阴道分泌物PH被滴虫转变为中性或碱性,而真菌其实又不怕中性或碱性环境(从滴加KOH溶液镜检真菌可辅助验证),此时的真菌又是经过之前一段时间(感染滴虫前)的繁殖长出了假菌丝,如此可解释的了为何滴虫与真菌同时共存在阴道分泌物中。
2、真菌性性阴道炎的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瘙痒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位不安,以夜晚更加明显。部位患者有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尿痛是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所致。
滴虫性阴道炎潜伏期为4~28日,25%~50%患者感染初期无症状。其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出现灼热、疼痛、性交痛等。
综合以上两种病原体的临床症状来看,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症状,也符合该患者的自诉。从滴虫的潜伏期来看,也符合自己的猜测,患者的滴虫为近期感染所致。
3、在检验工作中,患者的情况复杂多变,有时我们需摒弃一些惯性思维,重新思考患者的症状、检验结果为何会如此与众不同。
总结
通过此次真菌与滴虫合并感染的事情可知,少见或者不曾见过的检验结果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在审核报告时需结合患者症状、排除干扰、认真分析事情前后的缘由,如此才可提供一份准确的报告单。
【参考文献】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0
[2]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42
[3]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