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捣乱分子」,肌酐异常背后的故事

作者:刘登攀 夏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 浙人医 2022-09-03

生化的老师说“读懂了生化,你就读懂了生命”,这句话是我来进修的第一天带教老师告诉我的。接下来的临床实践中,一张张报告单的背后的故事使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今天有张报告单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发现有什么问题么?

问题一该患者尿素和肌酐变化不一致,为什么

问题二该患者尿酸结果偏低,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女性,71岁,因在外院“体检发现肌酐升高2年余”,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以“肾功能不全”收住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肌酐290μmol/L,与外院结果一致。


然而,等等,好像哪里不对劲!

尿素和肌酐变化不一致,原因?

尿酸结果这么低,原因?


查看反应曲线:


图 肌酐反应曲线正常的!!!


图 尿素反应曲线正常的!!!


图 尿酸如何?


图 再看看正常的曲线


将两张图进行比较,发现该患者的反应曲线在横坐标为1处吸光度存在一个异常升高。由于尿酸是两点终点法,是27点读数减去10点读数。由于该患者样本第10点读数异常增高,导致检测结果偏低。


对于横坐标为1处吸光度的异常升高,怀疑血清中某种物质与试剂1发生反应,对尿酸造成了干扰。并且这种干扰应该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因为尿酸反应的主波长在可见光范围内。

    

我们再看看病人相关其他实验室结果:



尿液蛋白指标都是正常的!!!再看看其它检验报告




免疫球蛋白M↑,“捣乱分子”又是它?




病人骨髓涂片提示:异常B细胞占总细胞的6.081%,CD19+、CD5-、CD10-、cyKi67-、CD49d+(24.99%)、CD43-、lambda单型性表达,根据流式诊断模型不排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M/LPL)可能。



现象重现: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进行不同比例的稀释(稀释意义:将干扰物质进行稀释,降低其对结果的影响),发现去离子水稀释的样本出现浑浊,而生理盐水稀释的样本澄清。



去离子水稀释,由于溶液离子强度较低,IgM型M蛋白就很容易发生交联聚集从而产生浑浊;而生理盐水稀释的时候,钠离子和氯离子围绕在IgM周围,使其不能发生凝集。


那尿素、肌酐的检测是否受到IgM干扰呢?查阅文献,国内外均有报道湿化学酶法受到干扰。



生化室使用的是湿化学方法(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使用的试剂1是浓缩试剂,检测时会用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去离子水的加入造成吸光度异常升高的机会。遂用干化学法进行复查:肌酐64.4umol/L,正常的!!!于是赶紧跟临床联系,解答临床医生和病人的困惑。



  总结


01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就是侦察兵,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积极与临床沟通。从一个普通的异常测量值,追踪发现其背后的故事,避免引起漏诊、误诊的事故。面对异常结果时,需要从分析前中后,从检测方法、检测仪器、病人病史和临床治疗等各个方面去分析寻找原因,及时跟临床交流沟通,发出一份高质量的报告,要对每一个检测结果负责。


02 在检验结果审核时,要善于打破亚专业壁垒,横向联系所有检查结果是否相互支持,还要利用新技术纵向挖掘弄清疾病发病机制,纵横贯通,让有限的实验数据变成高效的诊断信息。



  补充知识


干化学法使用的干片模式如下


↓ ↓ ↓ 扩散层

↓ ↓ ↓ 试剂层

↓ ↓ ↓ 指示剂层

↓ ↓ ↓ 支持层


扩散层的毛细网状结构会让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滞留,消除干扰。同时干化学方法检测时以标本中的水为溶剂,将固化试剂溶解后再与标本中的待测成分进行化学反应。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M/LPL)


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比例<2%。包含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肿瘤,常侵犯骨髓,少数侵犯淋巴结和脾脏,同时不符合其他伴小B淋巴细胞样肿瘤的诊断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LPL为排除性的诊断。当LPL侵犯骨髓同时伴单克隆IgM血症,则可诊断为WM。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