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与抗体共存现象的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个乙型肝炎大国。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分类上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在实验室检查中,面对常见的乙肝模式,检验和临床都还好解释,但偏偏有时就是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乙肝模式,如乙肝1、2阳性(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都阳性),查找一些公众号和文献,解释基本为:亚临床感染,然后就没有然后……有时解释的不是很清楚,导致检验人员在面对临床质疑的时候,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到底事实真相是怎样,我们该如何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共存的现象,自己也翻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整理了一些分析观点,供大家参考、探讨。
首先,我们需先排除操作是否有误,且同试剂再次复检或不同试剂复检依旧如此,那么可以试着看看以下观点[1]:
(1)亚型感染。患者先感染某一血清型亚型,并产生该型特异性抗体,随后,患者又感染了另外一种亚型,原来感染产生的抗体不能中和随后感染的HBV,导致两者共存。
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存在免疫优势表现位“α”,“α”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对所有亚型的HBV感染提供保护性免疫,但其它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并没有交叉保护性。
(2)S基因变异导致。HBV基因组的S基因变异可使HBV的免疫原性发生变化,特别是共同“α”决定簇变异,从而改变了HBsAg的构型,并逃避了宿主的免疫系统。
分析:S基因变异可使机体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和变异HBsAg的结合力下降,导致两者共存。
(3)患者自身因素:如类风湿因子、补体、某些自身抗体、交叉反应物质。
总结本院发生的共存现象,患者特征以老年人和尿毒症(透析)患者为主,人群特征或为一因素,但却无法查出具体原因,尤其以老年人并发症多发(高血压、肺部感染、风湿性关节炎),多种疾病的干扰,让自己无从下手。
(4)试剂因素:乙肝表面抗体试剂只能检测针对HBsAg的“α”决定簇,而对HBsAg其他亚型的决定簇无法检测。
分析:HBsAg存在多种血清亚型,可分为10个亚型,相应的产生不同的抗体。当产生的抗体与感染的抗原不是相对应的血清亚型时,可导致共存。
(5)HBV感染的恢复期,HBsAg未消失,HBsAb已产生;另外,在恢复期若患者体内存在HBsAg-抗HBs的免疫复合物,未被清除的免疫复合物存在也是共存的原因之一。
此恢复期可经过一段时间,HBsAg消失完全或免疫复合物被清除,共存现象便可迎刃而解。
(6)感染的为HBV2病毒,此病毒也是一种嗜肝病毒,其HBsAg-DNA序列与HBV有同源性,故可检出HBsAg,但自动或被动产生的抗-HBs不能中和HBV2病毒,也可导致共存现象。
看完专家书籍的论点,再来看看学术研究的报道:医院就诊人群中HBsAg/Anti-HBs双阳性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以0~9岁和≥80岁龄段HBV感染者最多见(分别为10.81%和7.92%)。HBV感染者血清HBsAg和Anti-HBs共存可能与HBsAg(主要亲水区)的突变造成的HBsAg抗原性质改变有关。[2]
【总结】
乙肝HBsAg和抗-HBs共存现象的观点较多,主流的观点集中在S基因的变异、“α”决定簇的变异,但基层医院的科研水平、科研设备有所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也难以进行辨别,导致检验人员在和患者、临床解释时也较为吃力。
【参考文献】
[1]顾兵,张晓宁,黄朝晖,马萍.临床检验结果案例解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7:89-91
[2]傅晓春.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Anti-HBs双阳性的形成机制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研究[D].福建: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