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点彩红细胞”,一起来围观!
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在贫血的患者的外周血片中见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并不稀奇,但今天的这例患者,却出现不一样的点彩红细胞,一起来围观一下这个病例。
案例经过
患者,男,63岁,因“急性左心衰竭”而入院,入院血常规结果如下:
患者病情危急,WBC:0.64×109/L,PLT:20×109/L,达到危急值,于是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师,询问病人情况,医生建议立即加做外周血细胞形态,外周血形态见到如下细胞:
这种细胞,看似形态像点彩红细胞,但实则细看又不是,那这个究竟是什么细胞呢?记得以前在本书上看过一个Pappenheimer bodies(帕彭海默小体),于是立即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形态学比对,相似度极高。帕彭海姆1945年记载了在瑞氏染色的红细胞胞浆内观察到嗜碱性包涵体这一现象。它是一种体积较小、嗜碱性的物质,通常散在分布于红细胞胞浆边缘外围,形态学上易与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晚期网织红细胞)相混淆。其本质是一种铁颗粒,故经普鲁士蓝染色便可以确定铁颗粒性质。也可以经瑞氏染色与胞浆内的核糖体共沉淀被着色。在非血液疾病的脾切患者这些帕彭海姆氏小体实为铁蛋白;在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病理情况时实为线粒体或吞噬体中沉积的铁。所以,瑞氏染色时称其为帕彭海姆氏小体,而普鲁士蓝或其它铁染色时称为铁颗粒。这些含有帕彭海姆氏小体的成熟红细胞也就是铁粒红细胞。
来看看来看看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它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变性的核酸、聚集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美兰)染色后,呈深染的颗粒;经瑞氏染色后,呈紫红色或蓝黑色颗粒,故而得名,其实质即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Ret是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RNA)源于有核红细胞,RNA为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料(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而得名[1]。那么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帕彭海姆氏小体为线粒体或吞噬体中沉积的铁,而Ret为核糖核酸(RNA),因此本质不同。
研究发现,帕彭海姆氏小体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与溶血性贫血,也见于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帕彭海姆氏小体多见于贫血患者,那么问题来了,该病人RBC:5.62×109/L,HGB:155g/L,HCT:47.4,并不符合贫血的特征,查看病人病例及诊断,该患者诊断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心衰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因此,此患者很可能是由于心衰导致而掩盖了血常规的贫血表现,上图中还可见到晚幼红细胞。此外,酗酒、铅中毒者也可见到帕彭海姆氏小体;脾脏可以清除体内的帕彭海姆氏小体,所以脾切患者帕彭海姆氏小体亦增多。
血涂片检查时易将含帕彭海姆氏小体的红细胞误认为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晚期网织红细胞),那么我们将网织红细胞形态与本例患者对比,形态确实很接近如下图。
图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图 左: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 右:瑞氏染色
那么这个患者是到底是帕彭海姆氏小体还是网织红细胞呢?需要用铁染色来验证,由于科室目前做不了铁染色,故暂时还不能区分。
帕彭海默小体特别容易沉积在心脏,肝脏和肾脏,从而引起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本例患者心衰是否为帕彭海默小体沉积所致,也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工作中如果发现这种红细胞一定不要轻易将其认为是点彩红细胞,最好用铁染色验证其是否为帕彭海姆氏小体,因为二者的临床意义有一定区别,区分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熊立凡,刘玉成主编,临床检验基础[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