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涂片的意外:马尔尼菲青霉菌

作者:钟泽填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检验科 2022-09-13

【背景】


偶然一位患者,临床医生开痰抗酸涂片检查,但是在镜下寻找红色的时候,发现大量蓝色像真菌孢子的“可疑敌人”,如图1,本来按照医生开的医嘱“找抗酸菌”,报告未找到抗酸杆菌就可以下班了,茫茫人海中偏偏让我遇到,顺藤摸瓜的坏习惯经常令我们检验人员拖班,有时候我们再稍微多花一点时间,患者就多点希望。

图1


【案例分析】

怀着一腔热血,将痰涂片换种染色方式:革兰染色,如图2、3、4、5


可见大量孢子的真菌,形态描述:大量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2-4um大小,如图2两头钝圆,中间有膈,像背对背的子弹一样,也有一些老师形象描述为“一河两岸,斗鸡眼”;如图5腊肠型孢子。此时我们马上想到的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凭借这些证据,作为第一次见到该形状真菌的我,显然不敢马上就打电话通知医生,只能继续去验证。记得这种真菌有一种很神奇的生长现象就是”双相性“,意思就是25℃生长时为霉菌相,37℃生长时为酵母相。那就继续培养........如图6、7


此时,该菌基本已经被捕捉,明显的双相菌落生长:25℃产生酒红色,可与其他双相真菌鉴别;涂片可见腊肠型分隔孢子,可与夹膜组织胞浆菌鉴别。这就是罕见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电话通知医生,在交流过程中,医生同意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并且该患者已出现脓毒血症,查看病历如下:患者女,30岁,一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呈阵发性连声咳,白色粘痰,伴低热,咽痛,当地医院对症抗炎治疗有所改善,但仍反复。今咳嗽加重,遂来我院,完善HIV初筛阳性。查体:全身多处可见脐凹样红斑。


第二天,血培养报阳,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此时真相大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常见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给予抗真菌药物后,因患者需要血液透析转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马尔尼菲青霉菌扩展介绍】

1956年,这种真菌首次在越南印度支那巴斯德研究所的竹鼠身上被分离出来。[1]第一例人类感染是在一名研究真菌的实验室技术员身上发现的。[2]第一例人类自然感染病例是在1973年报告的一位生活在东南亚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美国部长。[3]该真菌在东南亚、中国南方、香港和印度东北部流行。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雨季中的土壤,另外食用竹鼠也是其可疑的危险因素[4]。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报告的病例出现在免疫功能低下AIDS患者中。当然也有非HIV感染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被报道。

也有越来越多的非流行地区被发现有该真菌的感染病例被报道,该报道介绍一名23岁的非洲大学生来自纳米比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学习。他在吉隆坡医院皮肤科就诊时,发现脸上和上半身有多处丘疹。[5]最后经皮肤组织活检和血液培养,均检出和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接受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0.6 mg/kg/天,连续21天,口服伊曲康唑200 mg/12小时,连续3个月。皮肤病变消失,无发热,体重增加,治疗改善明显。[5]

该病最初是通过吸入而导致肺部感染,随后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随着血流传播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银星竹鼠是该菌的自然携带者[6]。


【案例感悟】

有时候检验工作者坐在实验室,面对的是一个个标本。可是每个标本背后都是一个个躺着病床等待医生诊断治疗的患者。此时走出实验室,去面对一个个标本背后活生生的患者时,我想我们对待每个标本都会去思考,去帮助医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检验与临床本应该结合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资源,给患者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而不是每天实验室内部的闭门造车。


参考文献:

[1]Capponi M, Segretain G, Sureau P. Penicilliosis from Rhizomys sinensis. Bull Soc Pathol Exot Filiales 1956; 49(3): 418-421

[2]Segretain G. Penicillium marneffei n. sp., agent of a mycosis of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Mycopathologia 1959; 11: 327-53.

[3] Di Salvo AF, Fickling AM, Ajello L. Infection caused by Penicillium marneffei: description of first natural infection in man. Am J Clin Pathol 1973; 60(2): 259-263.

[4]Chariyalertsak S, Sirisanthana T, Supparatpinyo K, Praparattanapan J, Nelson KE. 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 in northern Thailand. Clin Infect Dis. 1997; 24(6): 1080-6.

[5] Yap, F. B., Thevarajah, S. and Asmah, J.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an African man Dermatol online J. 2010 Jul 15;16(7):2.

[6] 陈东科、孙长贵.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M].1.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