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心梗三项报告简要解读
2010年,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标志物
由于CK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缺乏特异性,因此不再推荐用于诊断AMI
AST、LDH及其同工酶对诊断AMI特异性差,也不再推荐用于诊断AMI。
CK-MB敏感性高,cTnI特异性高,二者协同,可能减少心肌损伤疾病的漏诊或误诊。
心肌酶谱正常值多为成人标准,而14岁以下儿童的正常值要高于成人。年龄越小,心肌酶正常值越高,绝大多数儿童的心肌酶谱是正常参考值的2-3倍。(因此不要发现小孩心肌酶高就认为得了心肌炎)
01 心肌炎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柯萨奇病毒B组(CVB)最常见。
02 常见症状:乏力、心悸、胸闷,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发绀
03 病毒性心肌炎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确切发病情况尚不十分清楚。
04 心肌炎在国际上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多采用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辅助检查来确诊。
05 对于心肌炎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而必须强调早期,综合治疗的方法,
06 心肌炎的发病率没有明确的资料统计,据查有这几种说法:由感冒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几率不到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为18.27/10万。
心肌炎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01 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02 心脏扩大。
03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I或cTnT)或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伴动态变化。
04 显著心电图改变(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
05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呈现典型心肌炎症表现。
次要临床诊断依据:
01 前驱感染史,如发病前1~3周内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病毒感染史。
02 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面色发灰、腹痛等症状(至少2项),小婴儿可有拒乳、发绀、四肢凉等。
03 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
04 心电图轻度异常。
05 抗心肌抗体阳性。
(若在血清LDH、α-HBDH或AST升高的同时,亦有cTnI、cTnT或CK-MB升高,则只计为主要指标,该项次要指标不重复计算。)
• 详情请见《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 》
心肌梗塞诊断要点:
01 缺血性胸痛病史
0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03 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首选cTn,次选CK-MB)
• 详情请见2018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心力衰竭诊断要点:
01 症状:首先心衰患者常出现乏力、疲倦、运动耐量降低、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
02 体征:下肢水肿、颜面水肿,严重者可能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水
03 辅助检查:主要是心脏超声的EF值、心电图和NT-ProBNP或BNP (指南中未提及心肌酶和心肌三项,但是他们对心力衰竭也起重要参考价值)
• 详情请见《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