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收获,看似正常却同时感染两种寄生虫!

作者:徐奕胜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2022-11-01

根据以往的临检工作经验,寄生虫感染的种类一般都会认为是只有一种,但近期的一例患者看似正常却同时检见两种寄生虫!


案例经过




9月25日临检班,窗口同事叫住笔者,说是在大便分析仪图片中看到很多红细胞,却感觉又不像红细胞,结果如图1、2


图1


图2


在粪便自动分析仪软件中,其镜下的图片,还报警有肝吸虫卵(图片下方有青色小框框提示,红色小框框代表红细胞),如图3


图3


浏览其低倍镜下报警的肝吸虫图片,如图4、5,滚动调节焦距时,确实发现像似肝吸虫卵。


图4


图5


吸取标本中的混悬液涂于玻片上,滴加5% KOH溶液进行去味、除杂质,很快便找到了典型的肝吸虫卵,如图6、7


图6,低倍镜下


图7,高倍镜下


肝吸虫卵是确定了,那同事看着像红细胞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吸取混悬液,加做隐血试验,结果为阴性,如图8


图8


翻阅隐血试剂说明书,如图9,钩状(HOOK)效应:出现钩状效应时的人血红蛋白浓度为2000ug/mL;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如动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维生素、含过氧化物酶的绿叶蔬菜、铁剂、中药成分等不影响检测结果。


图9


由于是吸取混悬液(标本加仪器8mL稀释液)进行的隐血试验,大便颜色为黄色(而非鲜红色),故可排除钩状效应。且该试剂只对人血红蛋白敏感,故本试验阴性,可排除仪器镜检图片中的红细胞并不是真正的人红细胞。


那会是什么形态的东西呢,这么与红细胞相似?吸取混悬液,进行薄涂片,如图10、11,可见中间有一大空泡,接近外圈边缘可见一亮点?


图10


图11


看到这,相信经验丰富的形态学老师可辨认出来:人芽囊原虫,而那亮点为该原虫的核,处于偏位。另外,该原虫与红细胞的鉴别点,还加酸进行区别,红细胞会溶解,而人芽囊原虫不溶。


综上所述,该患者同时感染了两种寄生虫:肝吸虫卵伴人芽囊原虫。查看患者信息:男,72岁,临床诊断:湿疹、高血压病2级,调取其它结果进行分析。


生化结果:钾离子2.85mmol/L,余正常。



血常规:9月25日RBC 3.64×1012/L,HGB 112g/L,嗜碱性粒细胞比率1.1%,单核细胞比率9.2%,余正常。而9月1日血常规基本正常。



这样的结果确实让自己比较意外,同时感染了两种寄生虫,生化结果的总胆汁酸(TBA)、血常规中的嗜酸性细胞比率竟然还都是正常的?


案例分析





1、人芽囊原虫寄生于人体肠道,为机会致病性原虫,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该原虫的致病力较弱。人体感染后可无症状,也可出现腹泻。免疫功能正常的有症状患者多数具有自限性,其病程多在1~3日。[1]


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病情轻重主要取决感染程度、宿主的生理状态和营养状况以及重复感染情况。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度感染,常无或仅有轻微的临床表现。一般在感染后1个月就可从粪便或十二指肠液找到虫卵。[2]


2、该患者虽感染了肝吸虫伴人芽囊原虫出现,但临床症状上却没有异常,甚至生化、血常规中都并未完全反映出来,应属于带虫者,也即是无症状感染的人类宿主。


3、带虫状态的出现与寄生虫种、寄生部位、感染程度、虫株毒力、宿主的免疫及营养状况有关。该患者仅有高血压、湿疹病情,余未见症状,故患者的免疫功能正常,加之人芽囊原虫致病力较弱,且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从9月1日的2.1%到9月25日的3.1%,猜测肝吸虫或许刚感染不久,也就可解释患者同时感染两种寄生虫。


4、再者,由于两种寄生虫的寄生部位不同,不存在竞争性的夺取营养成分,故同时检出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总结





同时检出该患者的两种寄生虫,也间接的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被惯性思维所困住,需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即便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5-66

[2]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3-86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