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症状,怎么血小板那么低?

作者:苏春康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医院检验科 6726 2022-11-04

血小板是我们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由于它的形状呈两面微凹、椭圆形或圆盘形,所以才被称作“血小板”。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血小板(PLT)由骨髓中成熟细胞细胞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寿命有7-14日。PLT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PLT计数参考范围:(100-300) ×109/L。


01

问题材料

 

本人工作期间遇见一例门诊涉案人员体检,常规做静脉采血血细胞分析,男,66岁,农民,无病理体征,科室人员标按准操作程序进行静脉采样,及时EDTA-K2抗凝、混匀,置入sysmex XN1000自动化进样检测,血小板直方图其峰矮小,示血小板3.0×109/L,显示危急值报警,混匀多次重检结果一致,按照41条复检规则,涂片镜检将标本涂片瑞姬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发现镜下血小板聚集成堆,理论上计数应该正常,属于假性减少。令本人怀疑是体外血小板假性凝集的可能。


02

处理方法和结果


为了正确出具该血小板的计数报告,本人指导临检组工作人员召回该体检人员进行重新采血两份,认真采血操作,一份为EDTA-K2抗凝,另一份为枸橼酸钠抗凝血,手动上机检测,血常规管的测值没什么改变,而凝血管的检测结果为:RBC 4.64×1012/L, HGB 144 g/L,HCT 44.4%;MCV 87.9fl,MCH 30.7pg,MCHC 349g/L,RDW-CV12.4%;PLT 135×109/L。血小板直方图,峰的右侧明显比之前检测的要平滑的多。再次图片染色镜检,分析结果:在白细胞分类界面中,EDTA 抗凝管的图片可以辨认出数量很多的血小板聚集现象。而枸橼酸钠抗凝管则一切正常,未发现血小板聚集。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可以按照枸橼酸钠抗凝管检测的结果发出报告。(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蓝色头盖的枸橼酸钠抗凝管要求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 1:9,所以血液被稀释了约 10%,所以:按凝血管报告结果plt的值,血小板计数等均需要乘以 1.1。)


查找文献[1],阿米卡星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于是本人去药剂科借阿米卡星加入EDTA-K2抗凝,等待5-10分钟左右混匀测试,结果加入100ul阿米卡星后,血小板的测值没有因稀释效应降低,反而升高了,结果与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相一致。


通过处理,证实该病人属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此种血小板减低,是体外的假性降低,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不适,不需要任何治疗。告知医生,通知患者,以后再就医检验血常规时,一定要告知医护人员,免得引起误诊误治。


03

讨论分析


EDTA 依赖性血小板聚集(EDTA-PTCP)是指在体外 EDTA 抗凝全血中,由于 EDTA 诱导血小板膜表面隐蔽抗原的暴露或者对抗原的修饰,导致血浆中预存的循环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与之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出现血小板聚集的现象。有学者报道[2],其发生率仅为 0.09%~0.21%,住院患者发生率偏高于健康人群,为 1.5%~1.9%。因其发生率较低,所以常被忽视,造成误诊误治。


作为一种体外发生的现象,PTCP 有 3 个特点:


(1)需在有 EDTA 存在的情况下发生;(2)显微镜下可见血小板聚集现象;(3)患者含 EDTA 的血清或血浆加入正常人 O 型血小板也可以引起聚集。


有研究认为[1]该现象是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且与环境温度有关:在 4~20℃ 最容易发生,而在 37℃ 条件下采血则不产生聚集。笔者做血常规的个人的经验是:真正的 EDTA 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相当少见(这与之前提到的学者报道是吻合的),大部分情况还是采血问题,一旦护理人员注意了采血顺利和混匀,大部分病例的血小板聚集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参考文献

[1] 张景全,陈骊婷,石厚荣,等. 两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应用阿米卡星无效探讨[J].检验医学,2014,29(6):676-678

[2] 赵凯华,周雄辉,刘强,等. 两种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比较[J]. 西南国防医药,2013(6):589-590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