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RBC相混淆的原虫

作者:徐奕胜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022-11-12

案例经过



8.10号免疫班,窗口同事喊自己去辨认一个东西,镜下看非常像红细胞。先来看看大便自动分析仪镜下的图片,如图1。标本类型:大便,患者信息:男,12岁,临床诊断:锁骨骨折。

 

图1


在仪器的自动识别中,将此类物质认为是:红细胞、白细胞、真菌。自己将鼠标滚动进行调焦,确实看起来很像红细胞,白细胞可以排除,因为细胞内部没有颗粒感。由于该仪器识别细胞是根据自身存有的图谱进行镜下调焦后的大小、形状比对得出来,故误认为一些细胞或寄生虫是常有的事。


那就用自己的显微镜看看吧,涂片,镜检,如图2。

图2


低倍镜下,该物质中间确实可以看到折光性,莫非真是红细胞?想起尿中红细胞与草酸钙结晶的鉴别,加一滴酸,溶解的是红细胞,不溶解的是结晶。于是加一滴冰乙酸试试,此物质仍能顽强的存在,且同事做的隐血(匹拉米酮法)阴性。


调整到高倍镜下,细螺旋稍微调节下,其形态如图3

 

图3


加酸不溶解,隐血阴性,镜下有折光性(有形态学老师称其为满天星),微调显微镜隐血可见一细胞核偏位(某原虫?),此时,自己心中已有定数,但要看到其典型形态,还需费一番功夫。


将患者大便用塑料吸管吸取一点进行薄涂片和推片,注意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操作,涂片是涂成椭圆形的,而推片是类似血常规推片一样,需用另一张玻片进行推过去。干燥固定后,同时进行刘氏染色,镜下如图4、5、6

图4,厚涂片,高倍镜

图5,薄推片,高倍镜

图6,薄推片,高倍镜


可以看出,厚涂片效果不佳,细胞等有形成分重叠,染色偏重,而薄推片可以把细胞、原虫等“舒展”开来,染色效果好,呈现出典型形态。建议体液有形成分用推片方法,染出来的形态较为典型。


图5正中间视野可见含有两个细胞核(或为分裂相),图6正中间视野可见含有一细胞核,细胞核均是被挤压到一边。至此,这种易与红细胞相混淆的原虫为人芽囊原虫。


看到这,可能有老师会问了:推片、干燥、染色、镜检,颇费时间,有没有更快一点的方法呢?答案是:必须有啊!个人方法分享,步骤如下:


1、准备两试管,各加入1mL生理盐水,编1号、2号管,

2、往2号管加一滴碘液。

3、用塑料吸管吸取一点大便,在1号管混匀。

4、用微量吸管吸取40微升1号管的混匀液,加入2号管,混匀。

5、从2号管吸取一点涂片,盖上盖玻片。


注意事项:(1)1mL生理盐水为稀释作用,主要是稀释杂质,因为大便成分太多,想要典型的形态,必须进行稀释。(2)碘液可以从革兰染色的碘液中吸取。(3)步骤4用微量吸管吸取40微升,大家可根据患者镜下细胞、原虫等有形成分的多少进行适当增减。本案例患者,人芽囊原虫量多,故40微升足够。


碘染下的镜检图片,高倍镜,如图7,形态非常之典型了。

图7,高倍镜,碘染


自己只进行了高倍镜拍摄照片,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在盖玻片上滴香柏油切换到油镜拍摄,形态效果会更佳。碘染的试验,大家可多加练习,熟悉后5分钟内可鉴定完毕。

综上所述,该患者大便常规中易与红细胞相混淆的原虫最后鉴定为:人芽囊原虫。



案例分析



(1)人芽囊原虫广泛寄生于灵长类以及哺乳类等多种动物的消化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的回盲部,导致宿主腹泻,该患者大便性状为半稀便,也有老师发现在糊状便、水样便也可出现。

(2)经碘液染色后,光镜下可见空泡型虫体呈圆形,中央见透亮的大空泡,核呈月牙形或块状,1~4个不等。

(3)自动粪便分析仪镜下人芽囊原虫与红细胞形态相似,可做隐血试验、加酸试验进行鉴别,建议用本文中的碘液试验,形态典型且费时少。

(4)是否可以弃用1号管,直接用2号管加1mL 生理盐水+ 1滴碘液 + 一点大便混匀?个人不建议,还是那句话,大便中杂质成分太多,想要看到典型的形态特征,需进行稀释。



临床意义



人芽囊原虫感染者的临床变现轻重不一,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为机会致病性原虫。治疗用药选用甲硝唑,对甲硝唑有抗性的虫株可用复方新诺明等。[1] 



总结



通过此次的原虫鉴定试验,显微镜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另外寄生虫的识别能力需要提高,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提高了,寄生虫也少见了,但并不代表寄生虫彻底被消灭。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