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小拭子,“千军万马”来相见!

作者:徐奕胜 严风梦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2022-12-07

案例经过


3月9日上午,同事在审核某患者(女,7岁,临床诊断:寄生虫病)大便常规结果时,发现临床诊断与检测结果不符,科室自动粪便检测仪并未检见虫卵。难道是仪器漏检了吗?将标本取出,涂混悬液于玻片镜检,始终不见虫卵,便将此事转交给自己。


在查看仪器镜检图片确认无虫卵后,再次回到报告单中,患儿的年龄引起了自己极大的怀疑,莫非是它?与家属沟通,询问患儿是否出现屁股痒症状?家属告知,昨晚待患儿入睡后,可见肛门处有数条虫子(线头大小)在爬行,怀疑是寄生虫感染,于是清晨留取大便标本检验。


此时,自己心中已有答案,难怪大便常规不能检见虫卵,但病原学检查未见成虫,不可妄下定论。将拭子交给患者,待患儿肛门瘙痒或入睡后,挑取虫体保存于管内、及时送检。半小时后,患儿诉肛门瘙痒,家属取出虫体,如图1。


图1


上午便将该虫体取出,着实令自己困惑,它不应该是夜晚才爬行出来产卵吗?来不及细想,开始压盖玻片、镜检,如图2红色箭头所指为头翼。


图2,头翼


由于该虫体体内密密麻麻聚集着许多虫卵,如图3,故无法发现其第二大典型特征:咽管球。退而求次,镜检其尾部,尖细且长,如图4。

 


图3,密集的虫卵

 

图4,尾部


轻压盖玻片后,可见大量虫卵“爆”出,找到被“落单”的虫卵,如图5,似有点“三国鼎立”样式。


图5,“三国鼎立”


继续寻找,该虫卵典型形态如图6所示,无色透明,一侧较平,一侧稍凸,呈柿子核形状,也有老师形容像是“D”字形。


图6


看到这,相信很多老师都知道了该虫卵为蛲虫卵,虫体为雌性蛲虫。病原学鉴定后,将虫体标本放置一边,告知家属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同时也得知患儿已是第二次感染,原来先前在别家医院也检出过蛲虫。这也正符合蛲虫的“易治难防”特点。


临近下班时,自己再将虫体镜检,滴上一滴生理盐水,它竟然活过来了,“复苏”后的雌性蛲虫竟然继续产卵,惊叹生命力之顽强啊!如视频1。

【形态及生活史】


蛲虫两个典型形态特征包括:头翼、咽管球,如图7所示。雌性蛲虫长8~13mm,宽0.3~0.5mm,尾端直而尖细,尖细部占虫体总长的1/3。


图7


人是蛲虫的唯一宿主,蛲虫的生活史也简单,如图8所示,成虫一般寄生在人体回盲部,以盲肠、升结肠及回肠下段多见,有时也可到达小肠上段,甚至胃等处。一条雌虫子宫内含卵5000 ~17000个,对照本案例中图2接近头部一小段部分都密集着虫卵,整条虫接近成千上万的虫卵数量还真不在话下。

 

图8,来源于网络


案例分析


1、本案例中患儿原来是第二次感染蛲虫,原因在于该虫具有虫卵发育快(约经6小时,卵内幼虫发育成熟,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容易造成自体感染等特点,致使蛲虫病存在“易治难防”的现象。


蛲虫的主要传播方式为:肛门—手—口直接感染;间接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逆行感染。回顾本案例,患儿已7岁,治疗后再复发情况,考虑间接接触感染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污染的玩具、地面、衣服等,对于儿童集体机构相关的物品如玩具类进行定期消杀,可大大降低蛲虫病发生。


2、雌性成虫直接被压片镜检,放置干燥处一小时后,滴加生理盐水,成虫依旧可复苏继续产卵,说明成虫的抵抗力也是较强。


3、在整个事件中,令自己好奇的不单单是成虫的生命力顽强,还有雌虫竟能在白天爬到肛周产卵?一般而言,我们所熟知的是蛲虫雌虫是在患儿入睡后爬行到肛门处产卵。这也说明,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我们需要时刻警惕,转变思维。


白天也能产卵,猜测是患儿体内的虫体数量较多(从家属叙述中可知,患儿入睡后,可见肛周数条虫子爬行),雌雄虫交配后,成熟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于是便不分昼夜爬行到肛门处产卵。


4、蛲虫的病原学检查一般是以透明胶带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排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故大便常规涂片一般很难检见虫卵,更多的确诊是通过压片、镜检鉴定成虫及成虫体内的虫卵。


总结


当面对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应主动积极与患者或临床沟通,了解事情原委,分析并查找原因,做一名合格的检验师。


【参考文献】

[1]李朝品,高兴政.医学寄生虫图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02-403

[2]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29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