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集干扰下的血常规报告分析

作者:左建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770 2022-12-07

【背景知识】

冷凝集素是一种单克隆或多克隆自身抗体,主要是IgM完全抗体。多数正常人血液中均存在冷凝集素,但效价多小于1:16,在一些疾病情况下,如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抗体效价可升高,高效价抗体可在低于30°时与人红细胞I类抗原可逆性结合,导致红细胞聚集,显著干扰血常规分析仪检测结果,造成多项参数假性减低或升高。

【案例】

10月10号上午,儿科病房一例血常规结果引起了注意:贫血,MCV不低,MCHC明显升高,红细胞直方图右侧出现一个小的异常峰(绿色箭头所指),临床诊断是肺炎。

看到这些,您想到了什么?没错,可能是标本冷凝集了。

于是马上找出该患者血样,轻轻晃动采血管,果然看到了管壁上细砂样颗粒,马上取5ul血进行涂片染色,等待干燥镜下复检。

然后将血样置于37°水浴箱放置30min。等待温育解聚的时间里,血涂片干燥镜检,镜下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或缗钱状样(如图3),冷凝集无疑了。

血样温育30min后,取出轻轻晃动,细砂样颗粒已消失,马上进行血常规仪器分析检测,同时再取5ul血进行推片复检,镜下已无红细胞聚集,纠正后结果如下

很明显,温育后冷凝集的红细胞解聚了,RBC和HCT与之前相比上升较多,HGB不变,MCV、MCH、MCHC恢复正常,同时红细胞直方图右侧的异常小峰消失(绿色箭头所指)

WBC和PLT与温育前相比也有轻微改变,说明冷凝集不仅显著影响了红细胞相关参数检测,也轻度干扰了WBC和PLT。

因该患儿冷凝集现象不算严重,因此温育后立即上机检测可以有效的纠正血细胞计数。纠正后,打电话与患儿主治医生进行沟通,该患儿已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告知临床医生患儿血液存在冷凝集现象,可能引发相关临床症状,需加以关注。最后审核发布血常规报告。

对于冷凝集标本,日常检验工作中批量的标本上机检测,有时血样在等待上机过程中才发生了冷凝集现象,因此很难发现。

但是从血常规检测结果中,我们要细心地发现问题:首先要关注异常的红细胞相关参数,因为冷凝集会直接导致电阻抗法RBC计数假性减低,尽管一部分聚集的RBC会导致仪器分析MCV增大(红细胞直方图右侧出现的异常小峰),但红细胞聚集时以RBC计数减低为主,因此HCT=RBC*MCV导致HCT还是假性减低的。

因HGB检测原理不受冷凝集影响,因此MCH=HGB/RBC、MCHC=HGB/HCT,根据公式,MCH和MCHC都会假性增高,且冷凝集时多以MCHC假性增高为显著特点

其次,也是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轻轻晃动观察采血管管壁是否有细砂样颗粒及血涂片镜下是否有红细胞聚集;

再次要结合临床诊断,了解冷凝集多与哪些疾病相关,如该患儿临床诊断是肺炎,那么结合血常规结果即可想到可能存在冷凝集。

此外该患儿的白细胞散点图有轻微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异型淋巴细胞,涂片镜检时也特别关注了异淋比例,结果约4%,如果异型淋巴细胞>10%,还要考虑传单的可能性。

发现了问题,就需要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多数轻中度的冷凝集标本可采用37℃水浴30min或适当延长温育时间即可使红细胞解聚排除干扰,但是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多采用血浆置法纠正干扰。

【总结】
日常检验工作中,需要检验君们细心发现问题,并正确有效的解决问题,最终交出一份“靠谱”的报告单,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这是检验的意义所在。
 通过温育前后的结果对比,不难发现,冷凝集后血常规中的主要表现为:MCHC、MHC、MCV升高,RBC降低(HCT是因为希森美康采用的是计算法:MCVxRBC导致的降低),其中MCHC升高最明显。
【普及知识链】

那么遇到这样的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先了解下什么是冷凝集。
冷凝集:是指由自身抗体引起的,红细胞在冷环境中的凝集成团的现象。冷凝集反应一般出现在31℃以下,在0~4℃时最强,红细胞凝集最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抗原抗体复合物逐渐解离,凝块消失。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减少冷凝集的影响,主要是把标本的温度控制在37℃左右或者去掉抗体。因此有以下几种常规方法:
1、将标本立即放在37℃水浴中,约半小时后,立即机测定。
2、将患者带到实验室内,在血球仪仪器旁抽静脉血,在数秒钟内立即上机测定。
3、用等量生理盐水置换血浆,将标本离心后,去掉血浆,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后上机检测。
4、采用稀释法:将全血用稀释液稀释后,采用预稀释模式检测。或者用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检测,然后换算为未稀释的结果。
5、传统的显微镜计数:将37℃孵育的血液10ul 加入到2.0ml的37℃温盐水中,混合均匀,滴到计数板上计数(可预先将计数板放37℃水浴中加温)。
Ps:如果需要推片检查的话,标本及玻片都需要37℃温育,不然推出的血片中也可能会出现凝集。

【拓展】

冷凝集是指人体被支原体感染以后,血清中产生的高滴度的寒冷凝集素,这种凝集能和自己体内的红细胞或者是“O”型血人的红细胞,在0—4℃寒冷情况下产生凝集现象。冷凝集对血常规分析产生很大影响,若处理不当将引起临床病情诊断的延误。冷凝集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RBC、HGB以及HCT三者结果明显不符,RBC HCT假性降低,并由此造成MCH MCHC计数值异常升高。而对WBC 和PLT的影响则不是很大。



【讨论】
(1)临床检验中有许多疾病对血常规计数有影响。如淋巴系统增值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均含有冷球蛋白,可以使血液凝集。另外还有一些疾病含有较高的冷凝集素如白血病、妊娠、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等也可发生冷凝集现象。

(2)血液冷凝集对检测红细胞数目及各项参数造成很大影响,当红细胞出现凝集时,就导致多个红细胞堆积而一并通过计数小孔,引起脉冲加大和实际通过小孔的数目减少,从而引起R B C、H C T的计数减少,直接导致MCV、MCHC、MCH 、RDW的参数的升高。而血球分析仪在检测血常规时分两通道进行,血红蛋白、白细胞是经溶解红细胞后从另一通道检测,血小板虽与红细胞同一通道,但血小板的体积比红细胞小得多。因此,血液冷凝集对它们的检验结果影响不大。

(3)为防止冷凝集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有恒定的实验室温度(18-25℃);再就是若有条件的话最好能立刻上机测定(例如门诊病人标本);再者若是病房送来的标本,由于外面气温低运送过程中可导致冷凝集的产生,最好在实验室放置一会再上机测定;最后审核分析结果时发现明显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排除干扰,重新测定,保证发出报告的准确无误。

【重新认识冷凝集】
血液冷凝集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当血液温度低于某一特定温度时,循环中自身抗体就会与红细胞抗原相结合。这一特定的温度称为冷凝集阈值温度,其范围为4~35℃.冷凝集阈温度很少高于30℃,通常低于25℃.无症状的患者尤其如此。部分正常人或婴儿可以存在有低滴度的冷凝集抗体,一般在1:16以下,在30℃以上一般不发生凝集反应,但较高滴度的冷凝集抗体就会导致冷凝集综合征。冷凝集抗体可以为多克隆或单克隆自体抗体。绝大多数单克隆冷凝集抗体发现于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瘤患者,而多克隆冷凝集抗体则是由于感染引起,特别是支原体肺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冷凝集自身抗体主要是lgM,少部分是IgG和IgA.IgM抗体对人红细胞I类抗原具有特异性,与其抗原有10个结合位点。冷凝集自身抗体的抗原即红细胞,30℃以下抗体可与多个红细胞结合后迅速形成血凝块(红细胞凝集),温度提高后凝集消失。


【冷凝集样本的判断】

由于冷凝集抗体滴度的不同,冷凝集样本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肉眼观察和仪器结果提示来判断是否为冷凝集样本。抗体滴度较高的样本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凝块,形似胶冻状,而这样的样本我们第一次通常会当做已凝集的不合格样本,作重抽处理。如果重抽后在排除了由于采血操作不当和抗凝剂未混匀的情况下仍然凝集,那么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此样本为冷凝集样本。抗体滴度较低可形成镜下可见的缗钱状凝集,肉眼无法识别。当作正常样本上机检测后可发现结果有以下特点:一般正常人Hb/RBC的比值约为30:1,如果血常规结果中Hb/RBC比值较高,比30大很多,且MCH、MCHC的结果异常升高,则提示有可能是冷凝集现象。


【冷凝集对血常规的影响】

冷凝集样本对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原因是冷凝集素使红细胞聚集,红细胞不能均匀散在分布,导致红细胞计数和HCT结果偏低,当聚集的红细胞通过测量室时,电阻明显增大,引起MCV值偏高,出现了MCH、MCHC异常结果。Hb测定时,是加入溶血素,红细胞完全被溶解(或大部红细胞被溶解),所以该值基本不受冷凝集影响。在白细胞计数上,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分析系统结合核酸荧光染色技术的仪器可较好地消除了冷凝集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
1.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上海科技出版社。
3.360百科。
4.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1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