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一例

作者:张新丽  周口市中心医院 2022-12-22

前言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革兰阳性短小杆菌,隶属于李斯特菌属,可引起人畜共患病。在临床上,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并不多见,但是病死率高达20~30%,其所致败血病的病死率高达60%[1]


案例经过


患儿基本情况


男,足月儿,剖宫产后发热,伴有反应性差、呼吸急促,在当地治疗4天(头孢噻肟针),效果不佳,遂转入我院。


体格检查


发育中等,精神反应差。全身皮肤散在大小不等出血点,皮肤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肋下4cm,脾肋下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5月19日):WBC 4.75×109/L,NEU% 74.2% ,LYM% 21.6%,RBC 3.58×1012/L,HGB 123g/L,PLT 36×109/L。


凝血功能(5月19日):PT 23.1s(11-15),APTT 49.5s(28-43.5),FIB 269mg/dl(200-400),TT 21.9s(14-21)。


生化检查(5月19日):TP 47g/L(67-83),ALB 27g/L(38-50),TBIL 33µmol/L(2-21),DBIL 19.6µmol/L(2-9),ALT 31U/L(4-44),AST 109U/L(8-38),GGT 97U/L(16-73),ALP 269U/L(104-338),BUN 4.37mmol/L(2.9-8.2),CRE 81µmol/L(53-97),UA 261µmol/L(238-416),CK 82U/L(40-200),CK-MB 30U/L(0-25),LDH >900U/L(106-211)。


炎性指标(5月19日):CRP >70mg/L(0-5),PCT 8.206ng/L(0-0.046)。


脑脊液常规(5月20日):黄色,微浑,Pandy试验阳性,WBC 289×106/L(0-8),RBC 0×106/L(0-0),蛋白质3.55g/L(0.2-0.4),糖1.7mmol/L(2.5-4.5),氯化物104mmol/L(111-123)。


细菌培养:5月20日采集静脉血及腰穿抽取脑脊液进行培养,5月21号血培养瓶及无菌体液培养瓶报阳,转种于血-麦平板,最终鉴定结果为产单核细胞细胞李斯特菌。该菌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24-48h,形成较小、圆形、光滑、湿润的灰白色菌落,刮去菌落可见狭窄的b溶血环(见图1)。革兰染色为革兰阳性小杆菌,直或微弯,常呈V形成对排列,偶尔可见双球状(见图2)。该细菌触酶试验阳性,CAMP试验阳性(见图3)。


图1 LM在血平板上的菌落形态


图2 革兰染色


图3 CAMP试验


影像学检查(5月21日):双肺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初步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化脓性脑膜炎。


治疗经过


5月19日:入院,体温39℃,抗感染治疗,给予头孢他啶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输注补充凝血因子。


5月20日:体温最高38.2℃,患儿呼吸急促,肺部闻及湿罗音,CRP高,全身皮肤可见出血点,考虑住院时间长,可能存在耐药菌感染或混合感染,抗生素改用美罗培南。


5月21日:体温最高38.2℃。脑脊液常规提示细菌感染,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炎,继续使用美罗培南。


5月22日:体温最高38℃,反应性差,出血点减少,继续维持治疗。


5月23日:体温最高37.5℃,脑脊液及血培养结果为LM,抗生素改为亚胺培南联合氨苄西林。


5月24日:体温最高38℃,出血点消失,脑脊液WBC下降,继续维持上述方案治疗。脑脊液培养3天后结果为无细菌生长,


5月25日:体温最高38℃,维持上述方案。


5月26日:体温最高38℃,血常规WBC进行性升高,CRP高,抗感染效果不佳,抗生素改用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氨苄西林。


5月27日:体温正常,维持三联治疗。


5月28日:体温正常,维持三联治疗。脑脊液WBC下降,脑脊液培养3天后结果为无细菌生长。


5月29日:体温正常,维持三联治疗。


5月30日:体温正常,停用万古霉素,抗生素为美罗培南+氨苄西林。


5月31日—6月3日:继续抗感染治疗,患儿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逐渐好转。6月2日脑脊液常规结果接近正常,培养3天后无细菌生长。


表1 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


案例分析


LM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水、土壤、人和动物的粪便中均可存在,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症状为发热、血流感染、脑膜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此菌感染后主要通过细胞免疫清除,所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老人、孕妇、新生儿为易感人群。人感染该菌后,临床症状及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不发病处于带菌状态,有的患者感染后即合并血流感染、脑膜炎甚至死亡[2]


LM主要传播途径为:食物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破损皮肤传播。新生儿LM感染多为宫内感染,孕产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新生儿。该病例中患儿与外界接触时间较短,考虑是由宫内感染引起的菌血症和脑膜炎。由于LM可在低温条件下长期存活,所以临床医生应从孕妇保健及饮食宣教开始,应告知避免使用生冷食物,不吃长期存放于冰箱的食物。


CLSI推荐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噁唑,青霉素、氨苄西林或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经常被推荐用于治疗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药敏研究显示其对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苯唑西林、青霉素耐药率稍高[3]。亦有报道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对李斯特菌的感染均有效[4]。在该案例中,患儿入院前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无效,改用美罗培南、氨苄西林、万古霉素后,情况逐渐好转,说明这些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有效。


总结


LM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所以我们作为检验工作者,正确地识别和鉴定该细菌,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用药思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王曲倔,杨尧,曲俊彦, 等.李斯特菌败血症13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5):405-407.

[2]焦颖,张巍.李斯特菌生物学特征与临床相关性[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5):491-495.

[3]杨梅,王志刚,封志纯, 等.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感染临床特征及耐药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2):1692-1695.

[4]胡冰,刘钢.儿童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0):729-732.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