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岂止于检验?两例异常结果引发的思考

作者:翟梓杰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2023-04-18

前言:

最近关于人工智能ChatGPT的话题很热门,不仅可以写论文,写代码还会做画,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其实在在医学领域早有所体现,影像医学也发展了智能阅片,外科甚至还有手术机器人,在我们检验医学最常用的就是智能化的自动审核,通过设定大量的复检规则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自动审核检验报告单,很大程度减轻了我们的负担。都说质量是检验的生命,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仪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已有质的飞跃,检验中结果的重复性毋庸置疑。而人工智能又为检验前和检验后质量管理,那我们检验人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检验医学?接下来用两个案例浅谈我对检验医学的思考。

案例一

患者,女,29岁,因肠息肉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计划择期手术切除息肉,术前查凝血功能提示APTT明显延长,凝血结果如下图。检验科回报凝血结果后,消化内科考虑到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风险可能,立即暂停手术安排,转血液内科查明原因。


入院后血液内科医嘱再次复查凝血功能,APTT结果仍然提示明显延长70.6秒(Ref:28-43s)0。临床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点瘀斑,余大致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血色素136g/L。

案例分析

异常数据检验分析:经查询患者用药记录和联系临床医生,患者既往未使用肝素类抗凝药,APTT单独延长,患者无明显出血情况,怀疑存在抑制物。于是建议重抽标本并进一步做APTT纠正试验明确APTT延长原因。

APTT纠正试验提示不纠正。结果如下:

根据APTT纠正结果分析,患者体内很可能存在狼疮抗凝物质等抗磷脂抗体或因子抑制物,建议送检狼疮抗凝物和因子抑制物等进一步明确病因。由于这两种项目本院未开展,两天后获得外送项目结果如下:

外送结果分析:虽然患者XII和XI因子轻度减低,但是这并不会引起APTT明显延长。相反,患者体内有大量的狼疮抗凝物质存在,且没检出因子抑制物。体外实验因为方法学的原因,患者体内存在的大量抗磷脂抗体中和掉了试剂中添加的磷脂,所以体外实验凝血功能结果会表现出APTT明显延长,易误理解为患者出血风险大。值得注意的是体内存在LA,可能会有血栓风险,因为LA可以干扰血栓调节蛋白对PC的活化,并与APC/PS复合物竞争磷脂表面,使得APC不能对FV、FVIII的灭活;同时还能增强PLT的聚集和抑制纤溶活性。

案例二

现病史:患者于两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上腹部不适,恶心、无呕吐,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患者自行服用“结维乐,枫蓼肠康颗粒”未见明显好转,今日于本院中医科就诊,查血常规示:PLT:16×10^9/L;急送我院急诊就诊,急诊拟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收入我科。患者精神可,饮食良,二便正创,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肠胃炎、肺结核、肝内血管瘤、股骨头坏死、湿疹病史,常年应用激素药物。胸椎手术史。否认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过敏史
体格检查:周身可见大面积红疹伴抓痕、血痕,余大致正常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44.8umol/L(ref:3-22umol/L),D二聚体:0.83ug/ml(ref:<0.5)LDH:488u/L(ref:120-246u/L)网织红百分比明显升高,3.59%(ref:0.5-1.5%)血涂片结果报告:血小板减少,散在分布;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小红细胞和裂片红细胞,占1%。检验结果如图:


案例分析

结合患者症状及检验结果积极寻找血小板减少原因:血小板减少查因:TTP?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临床危急重症,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发病机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S13)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裂解障碍导致微血栓形成。

TTP临床表现多样,典型表现为“五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异常、发热和肾脏损害,临床上往往以前三项表现常见,称之为“三联征”。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未及时治疗的病死率极高(90%以上),目前治疗策略有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靶向药物等。早期诊断和足够强度的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建议临床进一步检查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S13),最后确诊该患者是一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最后经过临床和检验的通力合作,精准诊断以及血浆置换等有效治疗后,血小板稳步上升,患者痊愈出院。

总结

案例1通过一个原理简单且易行的纠正实验帮助了临床对疾病的进一步诊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为患者减轻了检查负担,案例2通过综合各类检验结果,及时为临床提供了诊断方向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我认为检验人不仅只是局限于检验报告单最底部看似很负责又有逃避责任的嫌疑的一句话:“该结果只对所测标本负责”,要想立足临床,不仅要把结果做好,做快,做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帮助临床和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还记得在武汉亚心进修的时候,张主任就说过:我们检验不仅要出准确的数据,更应该出报告,让临床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想到检验。我们也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去到病房像医生交流有效沟通,互相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让临床更懂检验,检验也学习更多临床知识。
就我个人工作经验,目前特别容易出现“审报告单疲劳”,传统思维就是,只要标本状态良好,仪器状态和试剂没问题,当日质控结果在控,检验项目没有漏项,危急值及时电话报告。就算完成好了当日工作。其实不然,在科技进步如此迅速的年代,一个合格的检验人要想不被时代抛弃,更应该是发出一份精准及时的报告的同时,遇到异常结果,应该深究其原因,结合患者体征主动去帮助临床找到病因解决问题。我想这才是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 44(8) : 690-697.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1):7-12
[3]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 (第三版)王振义 李家增 阮长耿 宋善俊 王鸿利 韩忠朝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