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里最难测准的项目,如何才能保证拿到准确的结果?

作者:康婷芬   2023-08-21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噬细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其重要。

病例:

门诊一贫血患者血常规做完后审核报告,发现比上一次做的:


由于我科室用的是希森美康血球仪,其对血小板的检测方法我们开展的还是电阻抗法。

原理:当不同于电解质的检测颗粒通过检测小孔时,会形成脉冲,脉冲振幅越高,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检测颗粒数量越多(仅根据颗粒大小来区分血小板)。

优点:计数粒子较多,重复性好。

缺点:1.小红细胞、细胞碎片导致计数结果假性增高。2.大血小板、微小雪板,聚集会导致假性降低。

如直方图提示为红细胞贫血,血小板有团块?有这样的疑问,笔者想到了教科书中类似的图谱

但是小细胞一般引起的是血小板升高。笔者查了下一周前的图谱,感觉挺不错,红细胞干扰因素不是很大。取了今天的血常规血样推片镜检,惊讶血小板数量不多,和今天的计数结果吻合。未见EDTA依赖的血小板计数减少,未见血小板卫星现象,也未见大血小板干扰。

分析

两次结果出现这样大的变化,笔者首先排除可能导致血小板减低的常见原因:采血不畅(由于是门诊患者经我科人员沟通未出现),EDTA依赖性,大血小板、血小板卫星现象等因素逐一排查,均不符合。本来患者就是贫血是否有出血倾向,联系患者进行沟通。得知月经完不了,一直出血,用的黄体酮,综合此患者的临床表现难道是传说中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

针对此再次加深对血小板减少产生的原因:

1 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表现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因此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

2 血小板生成素缺乏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导致的,多为遗传性。多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3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一种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30天。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无特效治疗。

4 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5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细菌病毒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总结

当出现异常结果时,首先应该考虑分析前和分析中的影响因素,包括编号,标本处理的认为错误,静脉穿刺位置的选择,上机测试前混匀充分否。在得出分析仪测定结果时,仪器发生故障,未能识别质量系统故障,清洗和背景计数程序是相当重要的。再排除上诉因素,涂片镜检可以真实的反应计数的真假,一锤定音。

遇到血小板减少时,我们首先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从血小板的生成减少、消耗增加、破坏增多及稀释减少等方面去考虑。炎症介质、免疫因素、药物因素、特殊治疗等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拓展:

临床上我们会遇到假性血小板的情况,分开阐述假性升高跟降低的原因,从下面几方面考虑可以入手。

血小板假性升高的原因:

1 某些溶血性疾病,发生血管内溶血,使红细胞如异常血红蛋白血症,如在异常的血红蛋白的患者中,由于血液中出现了较多的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在血球仪计数时会被划分到血小板的区域里,从而干扰了血小板的计数,导致仪器出现了误差。其他如G-6-PD缺乏,易发生血管内溶血,与会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

2 慢性粒细胞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液内会出现大量红细胞碎片,这些碎片也带来干扰。

输入脂肪乳后短时间采静脉血常规,乳糜颗粒也被认为血小板。

假性降低的原因: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因为EDTA-K2经常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主要与血小板表面存在着隐匿性抗原相关,导致血球仪不计数黏附在一起的血小板。所以对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可以手工计数加以矫正。

冷凝集素也可以使血小板假性减少。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抗体,在受冷后很快出现凝集,不但能凝集红细胞,而且能凝集有核细胞和血小板,假性血小板减少。应在37度温育一定时间后,在进行血常规计数。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可以使血小板发生减少,因为血小板在体外发生了肉眼不见的凝集,只有通过血涂片镜下观察才可以发现血小板大量聚集的信息。此外,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都可以使血小板聚集性升高,易出现血小板假性减低。

上述的这些类假性情况都可以用人工涂血片,观察血小板以及红白细胞形态加以矫正。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