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治|如何做好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

秦皇检验 2420 2024-12-26

规范微生物标本送检,助力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治

一、

为什么要进行病原学送检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主要研究与医学和疾病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特异性诊断及预防治疗措施。微生物检验针对病原学检查,明确感染病原体,针对性药敏试验,指导帮助临床实行个体精准化用药。长期以来,微生物标本送检不规范、不理想;很多治疗只追求效果快,没有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查。以至于临床很多经验用药无效,并且出现不少不必要的大联合、高级别抗生素滥用情况。临床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增势凶猛,超级细菌频频出现。长此发展下去,我们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局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76号)要求: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不低于50%;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不低于90%;接受两个或以上重点药物联用的住院患者,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应达到100%。2024年卫健委在《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国卫办医政函(2024)150号)中要求接受两个或以上重点药物联用的住院患者,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应达到100%。足见国家对微生物培养病原学检查的重视。二、

如何做好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

研究发现,检验前在整个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影响占比约70%,微生物检验更是如此。微生物微小且脆弱,离体后如若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做及时的处置,很容易死亡和衰减。因此做好检验前标本正确有效采集、送检是保证实验顺利成功检测的基本前提。01要把握好标本的采集时机、部位、方法

(1)总的要求:标本采集须符合生物安全规定;应尽量在疾病初期及在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之前、或在开始治疗后立即采集标本,治疗中、后为评估治疗效果可以进行采样;无菌部位标本价值大。见附表1

附表1特定解剖部位中适合/不适合普通细菌培养的标本类型

解剖部位

适合普通培养标本

不适合普通培养标本

下呼吸道

痰、BALF、保护性毛刷、气管抽吸物

唾液、口咽分泌物、鼻咽窦内引流物

泌尿道

中段尿液、直接导尿液、耻骨上膀胱穿刺尿液、膀胱镜检或其它手术过程中采集的尿液、婴幼儿的尿袋尿液

导尿管收集袋中的尿液、导尿管管尖

浅表伤口

脓抽吸物、真皮下脓拭子

表面拭子或被表面物污染的标本

深部伤口

脓液、坏死组织、或从深部取的组织

被表面物污染的标本

胃肠道

新鲜粪便、内窥镜检时采集的排泄物、直肠拭子(特定情况下)


静脉血

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前从不同静脉穿刺点采集2~4套血标本

凝固的血液

溃疡或褥疮

组织、抽吸物

被表面物污染的标本

(2)无菌体液(例如胸水、心包液和脑脊液)宜注射器抽取(建议)或含抗凝剂的无菌管送检,也可注入一定量(最好10mL)的样品到血培养瓶中进行增菌培养。

(3)外科手术标本宜送液体或组织做涂片和培养;拭子标本仅用于特殊情况,须清创取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标本,避免感染部位周围定植菌群的污染。要特别重视组织等特殊标本的珍贵性,必要时可以多部位多点培养。

(4)静脉采血时,应首先采集血培养,再采集其他标本。血培养应根据采血器具特点注意打瓶顺序,避免空气进入厌氧瓶。规范中要求最少应采集不同部位需氧厌氧两套血培养瓶,以提高检出率。采血时机以两次发热间期为宜。见附表2

附表2  血培养适应证及采集套数

适应证

采集套数

急性脓毒症

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之前,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养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抗微生物治疗前1-2h内,从3个不同部位采集3套血培养。如24h培养阴性,则再采集两套

疑似菌血症

起始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前,24h内不同部位采集2~4套,间隔不小于3h

不明原因发热

从不同部位采集2~4套

疑似菌血症(儿科患者)

立即采集血液标本,接种儿童血培养瓶,建议采集2套

 

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方法1.未拨出导管时,同时从留置管和外周静脉各采集一套血培养送检;

方法2.拔出导管,剪下5cm导管尖端送检,同时一套外周血培养送检

(5)特殊情况下(如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可以考虑床旁采样;普通拭子标本不宜用于厌氧菌培养,真菌培养宜采集深部标本或组织。见附表3

附表3 适合或不适含厌氧菌培养的标本类型

适合厌氧菌培养的标本

不适合厌氧菌培养的标本

抽取物(用注射器) 、支气管镜保护性毛刷

痰、BALF、气管内抽吸物 、气管切口分泌物

鼻窦(抽取)

鼻咽拭子、鼻窦冲洗或拭子

尿液(耻骨上穿刺膀胱尿液)

尿液(排出或导出)

后穹窿穿刺液、输卵管液/组织(抽吸/活检标本)、胎盘组织(手术取)、宫内节育器(放线菌属)、前庭大腺分泌物  

会阴拭子、宫颈分泌物、恶露、阴道分泌物、前列腺炎/精液、尿道分泌物

培养艰难梭菌的粪便标本

直肠拭子

血液、骨髓、外科(术中抽取物/组织)


眼部标本(泪道/结膜等结石、房水、穿刺前房液)术中玻璃体洗液


(6)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应同时留取无导管端标本比对分析,以排除单独送检导管无法排除微生物定植。送检导管不用外加液体处置,不宜送检或接收导尿管的管尖进行培养。

(7)下呼吸道标本以灌洗液、抽吸液为宜,痰标本要做好淡盐水漱口留深咳痰;咽拭子因取材限制意义不显著。

(8)要重视涂片染色的价值,培养标本同时行涂片染色检查,涂片不仅能提供感染微环境状况还可以帮助评估取材质量。通过涂片一些如结核、隐球菌等特殊形态疾病可以得到初步诊断。通常除了血液标本外,其他所有标本(导管不建议)进行培养前均应进行涂片染色。

(9)做病毒血清学检验时,发病早期通常检验病毒IgM抗体;恢复期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4周采集双份血清,检验IgG抗体。检验呼吸道病毒宜采用植绒拭子采集鼻咽标本,细菌感染核酸检测标本同培养。

02标本采集量很重要

(1)常规细菌学检验:至少送检0.5mL或者0.5g(除外特殊标本)。脑脊液标本通常2mL~5mL;胸水和腹水>20mL;BALF 10mL~20mL(≥5 mL);脓液>2mL眼前房液大于0.1mL,玻璃体洗液大于1mL;血培养成人单瓶8-10ml,儿童瓶采血量5ml为宜。

(2)病毒学检验:特别是液体标本(如脑脊液和血液),并严格遵照临床标准的流程操作。脑脊液标本通常2mL~5mL,血液3mL~5mL;

(3)常规真菌及结核菌检验:为提高检出率,宜采集大体量的标本;血清学G、GM真菌检测选灭活热源管抽取3-4ml,结核T细胞检测肝素管5ml抽取2管,以保障活细胞检出率。

03标本送检常见问题

由于微生物标本复杂多样、取材要求高,标本送检存在不少问题。常见情况有:(1)培养要求无菌操作,标本必须无菌容器盛放。日常多有培养标本用常规检查容器送检情况。(2)呼吸道等开放腔道,有长居菌定植,留取标本前须注意做好清洁处理。如:痰液留样应是淡盐水反复漱口后留取深咳痰而不能是随意留的唾液标本。(3)尿液留取一定消毒清洁外阴部位留取中段尿送检。(4)血培养标本经常出现采血量不准确,过多过少假性结果概率增加很大。另外,需氧、厌氧标签贴错,不标采血位置情况也比较多。(5)破损、溢撒标本可能发生污染不建议进行培养。04标本转运很重要

(1)标本的转运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微生物标本不建议气动传输。标本采集后,应减少运送环节,在规定时间内运达实验室,并尽可能缩短转运时间。(2)用于细菌学检验的标本:a)用于普通细菌学检验的标本:宜在2h内送到实验室,且越快越好。若转运时间超过2h,宜使用转运培养基或在冷藏条件下转运(淋球菌、嗜血杆菌等不耐寒标本应保温送检);血培养标本不可以冷藏转运。一般而言,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室温下保存不能超过24h;仅用做分子诊断的标本,宜冷藏或冷冻保存(-70℃以下最佳,避免反复冻融)。b)标本量较少的体液标本(<1mL)或组织标本(<1cm):宜在30min内送到实验室。大体积的标本或采集于保存培养基中的标本,可以保存24h。c)可能分离出对周围环境敏感细菌的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此类菌如百日咳鲍特菌、志贺菌属、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厌氧菌。(3)用于病毒学检验的标本:a)用于病毒核酸检验的标本:采集后在2h~4h内送到实验室。血液标本室温运送,其他标本在2℃~8℃下转运;若运送时间超过24h,标本宜在-70℃或更低的温度下保存和转运。b)用于病毒培养和抗原检验的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宜保存在适当的病毒保存液中。(4)用于真菌培养的标本(除头发、皮肤和指甲宜干燥送检外),宜湿润条件下送检。当标本需要进行多种微生物学检验时,如病毒、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等,分别采样或将标本分装至合适的转运液或容器中。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转运应当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进行。05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微生物检验从标本选择、运送、培养、鉴定、药敏、报告经历很多环节,由于其相对特殊性,临床和检验人员参与度更高,付出心血也多一些。标本选才中您认为的部分可能是检验目的所要规避的;我们检查中碰到的问题,也会是病人做了某些特殊检查引起的。您用的某些药物可能在我们药敏谱里没有相关推荐,我们可以根据耐药基因谱系告诉您可否增加、或是天然耐药不可所有。我们检查中也常会发现检测目的外的有价值情况,会及时沟通建议加做。

微生物检验通过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依据专业标准提供临床精准的用药参考,实验前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只有落实好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才能进行准确病原学检查工作。从而很好利用微生物检验这一把利剑,助力临床病原学感染精准诊疗,做好抗生素科学、合理、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201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尚红等主编

2.《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程序》201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周庭银等主编

3. WS/T640-2018临床微生物检验样本的采集和转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4. 临床检验样本转运及保存规范化专家共识: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年3月第46卷第3期

5. WS233-2017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内容来源 | 秦皇检验

图片来源 | veer、ibaotu

排版 | jinbao

审校 | 金宝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