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应用与结果解读
血小板是血液中重要的无核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当血管内皮受损时,血小板迅速聚集黏附于损伤部位,并激活释放ADP、血栓素A₂(TXA₂)等物质,形成血小板栓子,从而封闭血管破损处,防止出血。同时,血小板还参与炎症反应、血管修复等生理过程。
然而,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度增强,可导致病理性血栓形成,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而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方法主要有阻抗法、血栓弹力图、流式细胞术以及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 LTA)。LTA因其可针对不同诱聚剂评估血小板反应性,适用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及血小板功能缺陷诊断,是国际公认的血小板功能检测“金标准”。
一、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01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
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以预防血栓事件。然而,部分患者存在药物抵抗(如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导致治疗失败风险增加。
02血小板功能缺陷的诊断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 Thrombasthenia,GPⅡb/Ⅲa缺陷)、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GPⅠb/Ⅸ/Ⅴ缺陷),表现为对多种诱聚剂反应低下。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药物影响:NSAIDs、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抑郁药(如SSRIs)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系统性疾病:尿毒症、肝硬化、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可导致血小板质量异常,影响聚集。
03血栓前状态评估
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提示高凝状态,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恶性肿瘤等,提示有血栓形成倾向。
04围手术期出血与血栓风险评估
术前评估: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或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可预测术中出血风险。
术后监测:术后血栓风险增高者(如关节置换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评估抗凝与出血风险。
产科应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如子痫前期)患者可能存在血小板过度活化,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助于预测血栓并发症。
二、
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为确保结果准确性,需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 患者准备
空腹采血,检测前12小时禁食高脂食物,禁烟酒,停用抗血小板药物7-10天(如临床允许),2小时内禁咖啡因。采血前静息15分钟,避免压脉带长时间束缚。
✔ 抗凝剂选择
枸橼酸钠(3.2%或3.8%)抗凝,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严格按1:9混合。
✔ 采样后及时送检,4小时内完成检测。
三、结果解读
正常人群参考范围
诱聚剂名称 | 最大聚集参考区间(%) | 意义 |
AA(花生四烯酸) | 63.2-100 | ①最大聚集率>100%,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强、有血栓倾向。 ②最大聚集率<63.2%,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弱、有出血风险。 |
ADP(二磷酸腺苷) | 59.1-98.3 | ①最大聚集率>98.3%,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强,有血栓倾向。 ②最大聚集率<59.1%,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弱,存在出血风险。 |
COL(胶原) | 80.8-100 | ①最大聚集率>100%,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强、有血栓倾向 ②最大聚集率<80.8%,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能力过弱、有出血风险。 COL不仅是血小板强效诱导剂,同时也是一种粘附蛋白,与血小板粘附功能相关。 |
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结果解释
抗血小板药物 | 代表药 | 最大聚集率安全治疗范围 | 临床意义 |
AA途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噻吩并吡啶、阿昔单抗) | 阿司匹林 | 0%-20% | ①最大聚集率>20%阿司匹林抵抗或剂量少、依从性差,需增加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②最大聚集率<0%服用阿司匹林过量,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有出血风险。 |
ADP途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普拉格雷) | 氯吡格雷 | 30%-50% | ①最大聚集率>50%氯吡格雷抵抗或剂量少、依从性差,需增加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②最大聚集率<30%服用氯吡格雷过量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有出血风险。 |
四、适用人群与临床价值
1.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时,定期检测可早期识别血栓风险。
2.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个体化调整用药方案,减少血栓或出血事件。
3.围手术期管理:优化手术时机,降低术中出血或术后血栓风险。
4.疑难出血性疾病排查:辅助诊断遗传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五、小结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评估止血与血栓平衡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抗血小板治疗监测、血栓风险评估及出血性疾病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结合基因检测、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血小板功能检测将进一步提升个体化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1】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2】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标准化专家共识.
【3】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4】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河北省中医院,张玲.
本微信号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内容来源 | 秦皇检验
图片来源 | ibaotu
排版 | jinbao
审校 | 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