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这样的梅毒结果,你遇到过吗?

检验视界网 5308 2018-09-03

作者:朱新宇,中一东北国际医院


【前言】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在梅毒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卫健委列为输血前、手术前等常规必查项目之一,由于梅毒感染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故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误诊经常会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作为检验工作者,对待每一个结果都要慎重。


现今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梅毒检测方法不外乎有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胶体金快速检测法,由于个体和方法学差异,部分患者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有研究表明,TPPA存在1%~2%生物学假阳性率,本人在近期工作中就遇到两例特殊病例,现总结出来供广大检验同仁参考。


【案例经过】


案例1:某日下午,徐某,男,21岁,由于包皮龟头炎就诊于泌尿外科,查了梅毒三项(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和RPR),结果发光法结果S/CO:0.048(阴性),RPR阴性,TPPA未致敏阳性(++),致敏阴性,由于TPPA判定以致敏孔结果为依据,且该患者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为阴性,故TPPA结果报告为阴性,但是由于之前未见过此特殊情况,笔者心存疑问,为排除自身操作原因,第二天又复查一次TPPA,结果与之前无疑,但心中仍有疑问,为什么TPPA未致敏会出现有反应结果?有什么干扰物质存在?


案例2:一周后,皮肤科门诊又有一例患者,男,56岁,做了梅毒三项,结果发光法S/CO:0.049(阴性),RPR阴性,TPPA未致敏阳性(+),致敏阳性(++),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一直未遇到这种特殊结果,当天TPPA阴阳性对照都正常,其他患者结果也正常,难道发光法漏检了?于是,将此患者其他项目标本找出重新用迈克IS1200化学发光测定仪和雅培I2000化学发光测定仪复查此标本,均为阴性,同时使用胶体金法进行检测,依然为阴性反应,说明该患者体内并没有梅毒螺旋体抗体,并且与临床沟通,该患者也只是来进行一个体检,否认有接触史,也未见临床症状,这是怎么回事,TPPA假阳性?为何未致敏也会出现反应?


带着深深的疑问,笔者咨询了相关前辈,并且详细阅读了TPPA试剂说明书,竟然发现了一处容易忽略的地方,由于我科实验室TPPA采用的是日本富士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凝集法),结果按方法一进行判读,不涉及报滴度问题,故而忽略了说明书方法二中的对于未致敏粒子和致敏粒子均显示(±)以上凝集的样本,要进行吸收操作基础上,然后再进行试验。

111111.jpg

 


根据说明书操作流程,笔者将两管血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图:


案例1结果对比(上为未进行吸收操作,下为吸收操作之后样本):


22222.jpg


案例2结果对比(上为未进行吸收操作,下为吸收操作之后样本):


333333.jpg


随后,与患者联系,告知其结果为阴性,可能怀疑体内可能存在其他非特异性抗体进行干扰,患者表示很开心,很感谢我们。


【案例分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TPPA未致敏和致敏粒子孔结果均出现的假阳性反应呢?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可能是患者体内存在非特异性抗体,比如类风湿因子(RF)和抗双链DNA(ds-DNA),笔者之后将案例2患者血做了RF检测发现是阴性,排除了类风湿因子干扰,但是调查病例发现两个患者有相似之处,案例1患者单纯疱疹病毒2型IgM抗体阳性,案例2患者单纯疱疹病毒1型IgG抗体阳性,笔者怀疑可能是抗单纯疱疹病毒或者其他非特异抗体对TPPA结果造成的假阳性干扰,将此结论告知临床医生,也建议医生对患者进行自身免疫相关抗体进行检查,也许患者患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


【小结】


TPPA所用抗原为超声裂解纯化的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包被在明胶粒子载体上,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稳定,但是其特异性只能达到99%左右,不能绝对排除假阳性。当血清中出现非特异性抗体比如清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交叉性梅毒抗体、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和异常蛋白质等都会造成TPPA假阳性的出现。吸收试验的原理是利用大剂量的未致敏颗粒表面为血清中的非特异抗体提供更多的结合位点,经血清吸收后降低了非特异抗体的含量。由于吸收试验中的最大稀释比例为1:20,当非特异性抗体浓度过高时可能存在吸收不完全情况,但本案例阳性反应经过吸收试验消除说明吸收试验有效,消除了非特异抗体的干扰。


【感悟】


作为检验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对每一份样本,每一个结果负责,注意工作中的细节,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可能有深远的影响,每种检验方法都不是绝对的,都会有其影响因素,可能只是个温湿度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很大偏差,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涉及到检验前、中、后等多个方面,饮食、运动和疾病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一定要多分析原因,遇到疑难问题一定要认真思考,排除干扰,多询问前辈寻找经验和解决思路,用试验验证结果,以免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利影响。当实际工作中,遇到TPPA未致敏阳性的情况,进行吸收试验很有必要,不能直接对致敏孔进行判读发放报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孙慈惠,邓红樱.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不确定结果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国境卫生检验杂志,2007,30(1):18-19.

[2]胡伟华.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假阳性1例[J]。沈阳部队医药,2011,24(2):99.

[3]张燕龙,曾佩琼.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未致敏颗粒假阳性1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5)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