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次误诊,差点耽误了这个孩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文文的声音细细轻轻的,像绿林中的一股平静清冽的泉水,“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这个12岁的小女孩,投入地背诵着老舍先生的《草原》,尽管她还没有机会亲身去体会那个“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地方。
文文内向文静,身材比同龄人瘦小一些,是一名戈谢病患者。在这个惯常的周末,她带着课本和作业到医院“打针”,一边与疾病战斗,一边抓紧功课。
从发病到现在,戈谢病伴随文文和她的家庭已经8年。而直到去年6月,文文才用上针对性治疗戈谢病的药物。
现在的文文,能像同龄人一样基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尽管她的母亲梅雁出于担心和保险起见,依然为她申请了免去体育课程和考核的权利,但是医生认为她现在甚至已经可以参加体育活动了。
文文的现状完全得益于正确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张惠文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年龄偏小的患者在接受正确治疗之后,三个月左右脾回缩就很明显,治疗两年即可恢复正常,之后坚持治疗,患儿的生长发育基本不会受影响。
然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却并非易事。戈谢病作为罕见病,在临床上,医生对它的认知程度不够高,使得它的诊断变得比较困难。张惠文教授举出过一个数据,“我国戈谢病患者平均误诊时间为5年,最长甚至达20余年”。
文文最终获得准确的诊断,也是几经波折。
梅雁清楚的记得,那是2010年初夏的一个星期五。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做好饭,文文却没有吃。
平时一向懂事乖顺的女儿不肯吃饭,让母亲梅雁感觉到了不对头。女儿皱着小脸告诉她,“妈妈,我肚子不舒服”,引起了梅雁的警惕。
搞清情况后,梅雁当天带着女儿去了附近的区中心医院。
区医院接诊之后,触诊发现文文脾脏增大,随后查了血常规和生化指标,照了B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区医院当时无法确诊,建议患者转向上级医院。
当天下午,梅雁心急火燎地又带着孩子奔赴当地最好的儿童医院之一,由于门诊已经无法挂号,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梅雁还是一咬牙,给孩子挂了价格昂贵的特需门诊。
特需门诊专家在看过文文之后,也无法立即给出诊断,只通知下周一来抽骨髓,进行进一步检验以帮助诊断。
那个礼拜一对梅雁来说也是历历在目。
“抽骨髓,孩子当时疼得满头大汗……”梅雁说到这里,眼眶红了,“她在里面大哭,我在外面哭……”
一周后,该儿童医院给出了结果——尼曼匹克病。
这是一种罕见病,梅雁没有听过,她只知道医生告诉她“这个病没有药的,你(带着孩子)回去吧”。
这实在是晴天霹雳。回忆到当初被医生告知“没法治”的场面,梅雁一度哽咽。
这样的结果对她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梅雁不愿意放弃任何希望,她要换一个医院再去看看,如果那个医院也不行,她就带女儿去别的城市找别的医生。女儿对她们一家来说太重要了,为了女儿,不管多难,她都会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