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为了一条虫,拨云见雾诊断一种病

检验视界网 6085 2018-11-09

作者:甘肃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王昱滨

71.png

十一月四日下午,甘肃省人民医院检验科门诊收到这样一份粪便常规标本。


患者,男,27岁,因“近来偶感腹痛,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并自诉有东南亚生活史”就诊于消化科门诊。消化科医生开具粪常规检查。


随后患者带来了粪便标本,同时还有一小段从粪便中发现的白色虫体标本。

72.png


这到底是什么呢?


将患者粪便涂于滴有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圆形虫卵。


如下图所示:

73.jpg


高倍镜下虫卵的内部结构,如下图所示:

74.jpg


通过分析患者病史,结合节片与虫卵的形态初步可以判断为绦虫。谨慎起见,我又请教了体液室寄生虫资深专家关武荣老师以及正在上海进修寄生虫专业的刘婧老师,两位老师给出了一致的答案——绦虫!


于是发布了“检出绦虫卵”的报告,并及时和临床大夫进行了沟通。对此,患者表示十分感谢,感叹到——还是国内医疗条件好。


由于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在治疗方法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通过这份报告,可以让病人尽快缓解病情。


但是,我们检验科的幕后工作仍在继续。


魏莲花主任得知消息后,建议我们对该绦虫进行分类,鉴别绦虫的种类,区分出该患者寄生的到底是猪带绦虫还是牛带绦虫。


将检获的节片夹在两张载玻片之间,轻压后,观察节片的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


75.jpg


刘婧老师提示☞


一般猪带绦虫子宫每侧7-13个分支,牛带绦虫子宫每侧15-30个分支。


通过观察低倍镜下部分子宫,发现单侧有8个分支。


76.jpg


继续观察该节片子宫的另外一部分,初步确定整个节片子宫分支大于13个。故该标本可能为牛带绦虫。


77.jpg

78.gif

带你认识绦虫

国内寄生人体的绦虫有四大类,即带绦虫、膜壳绦虫、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带绦虫有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和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Teania Solium)两种,前者以成虫寄生于人体,后者以成虫和(或)幼虫寄生于人体。棘球绦虫和裂头绦虫在国内均以幼虫寄生于人体,后者以局部敷贴生蛙肉而致眼内感染最为常见。肥胖带绦虫和链状带绦虫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状,可分头节、颈节、体节三部分。二者在形态上略有不同。


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最为常见,这两种绦虫属带状绦虫,长得很像,体扁且长像鞋。猪肉绦虫长2~4米,牛肉绦虫可长达4~8米,全身可分三节,头节有吸附能力。猪肉绦虫顶端有一圈小钩,用小钩和吸盘吸附在肠壁上;牛肉绦虫没有小钩,但有4个吸盘,靠吸盘吸附在肠壁上。颈节能不断长出节片,每天能长7~8个节片,体节可分为未成熟节和成熟节。成熟节片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子宫内储有10多万虫卵,这些节片可随时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绦虫成虫在肠道内可存活10~20年。绦虫没有消化道,体表有许多绒毛,靠绒毛吸取肠道营养以供自身需要。


从带绦虫卵的模式图,我们可以见到圆形的卵壳,胚膜及六钩蚴。


79.jpg


绦虫的结构有:

1、头节

2、成熟节片

3、妊娠节片

4、虫卵

80.jpg


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实验诊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有IHA,ELISA,Dot-ELISA这三种抗体检测法,用于检验猪带绦虫引起的囊尾蚴病。成虫一般通过收集患者粪便,水淘洗检查头节和孕节以确定虫种和明确理治疗方法。将检获的头节或孕节夹在两张载玻片之间轻压后,观察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小沟或孕节的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即可确诊,再采用肛门拭子法可提高虫卵检出率。


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实验诊断:通过粪检可查到虫卵甚至孕节,或采用肛门拭子法查找虫卵,也可用粪便淘洗法寻找孕节和头节,然后进行镜下观察,通过子宫分支数目就可确定虫种。临床上更多的是询问病史,因为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强,常自动逸出肛门,容易引起患者重视。


雌性生殖系统有一个卵巢,大多分成左右两叶,位于节片中轴的腹面、睾丸之后。卵黄腺在有的绦虫是数量众多的滤泡状体,分散于实持的表层中,围绕着其它器官,在有的绦虫则聚集成单一的致密实体,位于卵巢后方。由卵黄腺发出的卵黄小管汇集成卵黄总管,常膨大成卵黄囊,并与输卵管连接。阴道为略弯曲的小管,多数与输精管平行,其远端开口于生殖孔,近端常膨大成受精囊。输卵管自卵巢发出后,依次与阴道、卵黄总管连接,然后膨大成卵模,再与子宫相通。子宫呈管状或囊状,管状的子宫蟠曲于节片中部,开口于腹面的子宫孔;囊状的子宫无子宫孔,随着其内虫卵的增多和发育而膨大,或向两侧分支几乎占满整个节片。


参考于人卫出版的《人体寄生虫学》


81.jpg


正是优秀的检验前辈精益求精的检验态度,慧眼如炬的检验水平以及倾囊相授的检验风度,才使饱受病痛的患者看到希望,并让我们年轻的检验人在检验路上慢慢成长,收获满满!



来源: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