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你能猜到乙肝两对半结果的真相么?

检验视界网 2018-11-23

作者:李春雷,汪清县中医院检验科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全球性的传染病,临床常用乙肝五项不同结果的组合来判断感染的现状和转归,因此乙肝五项的检查对于乙肝患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份发出的报告。


【案例经过】


住院患者,男,60岁,因外伤入院,入院查乙肝五项。患者血清无溶血、脂血等异常情况,未使用过特殊药品,实验操作过程无误。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查结果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S/CO值1.2,在临界值附近,肉眼观察反应孔几乎不显色。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其余两项均阴性,其中HBeAg的S/CO值特别高,远远大于1,肉眼观察反应孔显色也特别深。


e抗原阳性提示病毒有活动,通常在乙肝病毒感染后,表面抗原阳性同时,或其后数天可测得阳性。所以,笔者感觉该患者应为大三阳。若如此,HBsAg的S/CO值应远远大于1.2才对。于是笔者又换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检测线很快就出来了,且非常明显。


ELISA法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的结果为啥不一致呢?


【案例分析】


先复习一下,双抗体夹心法检测HBsAg,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已知抗体物理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待测抗原(有两个决定簇),如两者是特异的,则发生结合,再加入与待测抗原呈特异反应的酶联抗体,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免疫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是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测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在方法可检测范围内)。若看到有色的酶解产物产生(OD值),即可确定待测抗原含量。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基本工作原理是“抗体—抗原—抗体—胶体金”夹心法。试剂检测线(T线)包被有HBsAg-1抗体,质控线(C线)包被有羊抗鼠IgG,在胶体金垫上含有胶体金标记的HBsAg-2抗体。若为阳性样本,样本中的HBsAg先与胶体金垫上的抗体反应,形成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在NC膜上层析至检测线时,会与包被HBsAg-1抗体形成抗体-抗原-金标抗体复合物,并在检测线位置显示出色带。


胶体金试纸条和ELISA法的检测原理基本相近,不同的是灵敏度不同。胶体金试纸条法>1ng/ml,而ELISA法<1ng/ml也能检出。本案例为胶体金试纸条可以检出HBsAg而ELISA法却几乎出现了假阴性,由此可判断是出现了后带现象。由于抗原过量,ELISA法中过量的抗原分别与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结合,所以此反应不显色。


笔者对该患者血清进行了五倍稀释,随后ELISA法检测HBsAg阳性。该患者为乙肝大三阳。


【案例总结】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简单快速,但准确性堪忧。ELISA法操作繁琐,但准确性相对较高。


ELISA法假阴性原因:


1.标本保存不当,在冰箱内保存过久。标本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一天以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出现假阴性。采血后不能及时检测,分离血清置于4℃冰箱内,标本可保存5天;超过5天不能检测的,应放在-20℃冰箱中冷冻。

2.低浓度HBsAg标本易受加样时间、试剂平衡时间、溶血程度的影响,出现假阴性。

3.高浓度HBsAg在ELISA法检测中易出现假阴性,即HBsAg的钩状效应。

4.标本用肝素或EDTA等抗凝处理。肝素抗凝血浆会增加OD值。

5.低水平HBsAg携带者或HBV感染潜伏期,HBsAg浓度低于检测水平下限,由此造成假阴性。

6.药物影响: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会使HBsAg检测呈假阴性反应。


ELISA法假阳性原因:


1.血液离心不完全,残留过多纤维蛋白原,可造成假阳性。

2.溶血或红细胞的影响。

3.某些细菌污染标本造成检测结果假阳性。

4.类风湿因子(RF)、补体、AFP等可以造成HBsAg检测结果假阳性。


胶体金试纸条假阴性原因:


1.灵敏度较低,金标法>1ng/ml,而ELISA法<1ng/ml也能检出。

2.检测时间短,反应不完全。

3.可能存在HBsAg亚型差异而不易检出。

4.后带现象,即HBsAg的钩状效应。


胶体金试纸条假阳性原因:


1.汉坦病毒会造成HBsAg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假阳性。

2.部分HBsAg阴性人群在接种乙肝疫苗的1~2周内,可形成一过性HBsAg阳性。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后1个月内不应做HBsAg检测。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