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临床面对面】别让这样的结果欺骗你的眼睛
作者:覃幸开,来宾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案例经过】
某日下午,一份外送回来的金域检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如下图:
总蛋白如此之高,心中好奇,这是个怎样的患者?
查看病历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患者血常规怎么样,仪器有没有报警,是否触发镜检规则,审核的同事镜检了么?一连串的疑问随之而来,这是患者入院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图:
患者血常规除了中度贫血外,并没有其他的异常,这样的血常规结果,很多检验同志都不会多花时间涂片镜检,包括笔者。
报告已经审核过去6天了,这样的病例,外周血能看到浆细胞么?找出当天的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很遗憾,找完全片也找不到一个典型的浆细胞,但是能看到片尾缗钱状排列的红细胞,笔者又把思路转移到了生化,患者入院检查结果如下:
总蛋白、IgM、IgA与金域检查结果相差不大,但IgG的检查结果却相差了100多倍。什么原因导致IgG结果相差如此巨大,存放标本的架子上已找不到原标本,近期也无患者其他的检测标本,只能期望血常规标本能为我们找到原因。随后做了试验:将血常规标本离心,分为原倍、稀释5倍、稀释10倍的三个样本同时上机检测免疫球蛋白三项组合,结果如下:
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之后,5倍稀释最终的结果为57.35 g/L,10倍稀释最终结果为57.6 g/L。我们再来看看IgG的反应曲线,如下图:
IgG原倍曲线
5倍曲线
10倍曲线
本病例最后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骨髓镜检可见大量浆细胞,如下图:
【案例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心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值并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正常多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贫血、感染、出血、广泛骨质破坏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分为以下几个类型①IgG型:约占70%,②IgA型:此型约占23%~27%③IgD型,④IgM型:本型少见,⑤IgE型:罕见。从外送的检查结果可知,本案例属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
本案例中,原倍的反应曲线是错误的,由于标本中IgG浓度过高,加入的R1试剂并不能完全的与样本反应,导致最终计算的结果与真实值偏差巨大。IgG所用的方法学为免疫比浊法,其说明书上也提醒我们:当样本中的IgG浓度过高时,请用生理盐水稀释才能做出正确的结果。由于标本存放时间过久,稀释出来的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的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也验证了生化检验结果出错的原因。
【心得体会】
生化项目里每个检测项目的反应曲线都很重要,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常见项目,比如酶类底物耗尽的识别,对于少见项目,当怀疑结果不对或者已经出现的报警信息,查看反应曲线可以大大减少我们发出错误结果的概率。
如果这个案例是检验科同事互相协作,通过生化、血常规各项检查协助医生诊断MM的方式收尾,将是这个案例最完美的结局,这对于我们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